在莫林维尔 三

从我学习的城市到莫林维尔需要开大概 5 个半小时的车,前提是如果你不去位于莫林维尔以南半个小时车程的,位于大城市北部的那间著名的中国超市的话。这 5 个半小时途径两个较大的城市,分别是位于我们省北面的一个城市,还有位于两个省交界的一个城市。当然了,还有大城市北面的两个卫星城,但是它们基本上就是大城市延伸,在此并不赘述。

北战斗滩市是我们省北面的那个城市,城市不大,一眼望去尽是低矮的平房,城市外有原始森林,天知道为什么有人生活在这里。我通常只是驱车从城市边缘驶过,沿着 2 号公路,并没有深入这个城市的腹地。之前坐长途大巴的时候倒是在市里停靠过,下车上了个厕所,买点饮料什么的,没有丝毫特别之处。而罗伊敏斯特市则是有名的边界城市,由于两个省的边界穿城而过,这里能看到不同省的汽车车牌。事实上,也正因为这所城市是边界城,它灵活的采纳了两个省各自好的地方,首先是西边省低廉的赋税,让它的经济尤为活跃;其次是东边省的没有讨厌的夏令时。虽然没有夏令时跟低廉的赋税比起来丝毫不像是一个省能拿得出手的好处,但是想想每年 3 月和 11 月都要被时间问题搞的焦头烂额,一生中至少 7、8 十年一共小 200 次可以免去这种长途旅行才有的痛苦,也可以说是我们省的一项福利吧。罗伊敏斯特市无疑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而且我走的那条著名的 2 号公路从东西方向横穿城市,在市中心的某个点,跟两省的省界垂直交叉。省界交叉的地方还有象征性的界碑,然而并没有丝毫有趣的感觉。由于这个城市正好处在我通常行程的中点位置,我有时在路边的加油站加油并上个厕所,或者找个连锁咖啡店买杯咖啡和面包并上个厕所。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似乎都是身份卑微的有色人种,但是说话却特别有意思。一次我加完油去结账,大叔问我有没有跟这个加油站联合推出的航空旅程卡,我说没有,大叔瞬间惊讶的表情说出“Oh my god”,好像出了什么天大的事,然后表情又恢复自然,继续说请把卡插在这里,祝你有愉快的一天。

我在开车的过程中,由于实在太无聊,也为了不致于分神,经常听哈利波特的有声书,一个夏天的漫漫旅程,已经从第一部听到了第四部。但是由于我开的是一辆 2002 年的马自达门徒,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汽车的密闭性并不好,外界的噪音也很大,我有时需要反复听好多遍才能确定知道小说到底说了些什么。那时候,周五五点刚刚下班,我就要飞快的奔到我那辆车上,飞速插上手机,连上充电线,给我的爱人发条信息,打开地图导航,插上耳机,打开哈利波特的有声书,启动汽车,开始那 5 个半小时的旅行。2 号公路是双向分开的高速公路,每边两个车道,非常好开。从 5 月到 8 月,到家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都是 10 点半左右,但是路上的风景却完全不同。5 月有时还能看到初春的残雪,6 月的油菜花开的漫山遍野,7 月是仲夏,有时却伴随着暴风雨和浓密的阴云,而到了 8 月底,似乎温度又开始下降了。每次 10 点半,当我把车停到大学公寓旁的路边,望着远处夕阳的方向,刚开始是一片漆黑,继而能看到一丝丝红边,再然后是大片的橙红色光芒,没过多久就又回到丝丝红边和一片黑暗了。这时我停下发动机,坐在车里,总要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去了远方,为什么又回来。大概只因远处的家里,我的爱人在等我。

2013 Late Macbook Pro 使用体验

自从 ZZ 买了新的笔记本以来,我看着总是很眼馋,这么薄的笔记本,我是只见过,没用过。而且伊的新笔记本屏幕还是 1080p 的,看起来真的很舒服。所以我也有买个新笔记本的冲动。既然 ZZ 买了 Thinkpad,我只有买 Macbook Pro 了。然后当然不能买 2016 款最新的了,这款显然没有很多接口,而且打字不是特别舒服的感觉,所以我就看了下有没有二手的机器在卖。在本地的 kijiji 上看了一些,也联系了卖家,总感觉卖家不冷不热的,发短息也不回,只好在 ebay 上看了。ebay 上正好有个拍卖的,就是我现在手里拿到的机器,要价 899 加元,我看到觉得成色不错,就拍了,最后也没人来拍,就我一个人拿到了。寄过来之后发现,我去,这货完全就是全新机啊,完整包装盒,根本没有一丁点使用过的痕迹,而且电池的充放电次数是 10。这么低的解释要么就是卖家完全没用过,要么就是他一直插着电源,且把机器保护的特别特别好。总之是很满意。装了一些常用的软件,很高兴有许多支持 Windows 的软件也都支持 Mac,过渡的很自然。当然还有一些我用到的办公软件不支持,比如说画图的 Sigmaplot 就没有 Mac 版本的。不过 Office 啊什么的都还支持,感觉很不错。目前的使用体验就是这些了,之所以只有这些,是因为 ZZ 这家伙这几天一直拿着我的这个机器在玩,也是个外貌协会的。

给 ZZ 的笔记本升级为 ThinkPad 13 (Thinkpad New S2)

ZZ 自从读博以来,一直在用老板给买的 ThinkPad T420,现在已经用了几年了。这眼瞅着毕业回国,我觉着她老板念在情分上会不会把这个笔记本送给她呢?结果是我想多了。。。生生的就要把它给抢走。不过既然本来也不是你的(何况上面还贴着学校的标签),拿走也好,正好有机会买个新的吧。新笔记本最主要就是便携,现在超极本什么的也出了,便携性这一需求听上去很好,很高大上。但其实仔细想想,很多人买了笔记本其实就是在家用的,便携不便携倒没什么必要。ZZ 大概是需要便携性的,拿着出差?作报告之类的可能会用到,我想。所以锁定了 ThinkPad 的几款主打便携性的笔记本。X1 Carbon,X260,T460s 和 13。我很早就把 X1 Carbon 给排除掉了,因为它的可升级性实在是太差了,根据过去的经验,笔记本最多用5-6年。但是5-6年的时间里软件什么的发展很快,硬件如果不能升级,会落后很多。升级只需升级一下内存和硬盘就好了。开始我还排除了13,因为看到它的电池只有3芯,续航能力‘可能’不好,当时并没有去看测评什么的,不知道它的实际续航怎么样,只是凭直觉感觉的。然后就锁定了 X260 和 T460s。X260 屏幕有点小,不太适合办公,其实。T460s 和 X260 在配置和价格上差不多,所以就初步选了 T460s。但是最后上官网上配置完所需的,竟然差不多需要2000刀左右的加元。虽然加元贬值了很多,可这也有点多呢。再后来就看到了13,作为一个新的型号,国内的型号是叫 New S2,是一个东西。看了测评,发现之前估计的续航表现完全低估了这个本的实际能力,正常状态下使用可以跟 X1 Carbon 打个平手。而且键盘手感比X1 Carbon 还好,屏幕是我比较喜欢的13.3寸,比12.5寸大,比14寸略小,足够使用了。所以就确定要买这款。联想的加拿大官网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配置,CPU最大只有 i5 6300U,内存只加了 4G,准备今后自己升级,硬盘最小是 256G 的SSD,屏幕是 1080p 的。整体感觉还可以,内存稍小。这样下来加上税是 1300 加元左右,其实并不比国内买划算许多。

拿到货打开包装我就震惊了,真的很薄啊,虽然没有 X1 Carbon 那样锋利的感觉,也已经很薄很轻了好吗,这让我这种还拿着 SL410k (T410的低端版,只有国内有这个型号)的人情何以堪。键盘手感不错,肯定没有老一点型号的手感好,但是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没有背光。电源键按下去的感觉很奇怪,不过还好。屏幕很好,很亮,很清楚,现在再看自己笔记本的感觉就是满眼的颗粒感。风扇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叫声还是很感人的,不过随便看看视频啥的还好。4G 的内存暂时看还可以用,等等过一两年直接买个 16G 的内存,或者直接 32G,有两个内存插槽位。网上有人试过在这机器上升级到 32 G 内存,可以支持。哦,对了,系统是64位的 Windows 10 Pro, 系统也是支持的。硬盘是 PCIe 还是什么接口的不知道,不过也可以升级,相信过几年 SSD 的价格会下降,这样买个 512G 或者 1T 的硬盘也是极好的。如果运行程序过多,电脑还是有些发热的,集中在 CPU 的那个地方(这不是废话吗),主要集中在背面,键盘的温度没有背面高。如果真的是放在大腿上使用的话,还是会感觉到稍稍发热的。哦,对了,这款我选择的是黑色版,还有银色版可选,不过银色只有正面是铝合金,其他部位都是大塑料,还不如来个全黑的大塑料经典,也是 ZZ 的意见。接口数量还够,三个 USB,一个 HDMI,准备买个 onelink 的转接线,可以接网线和 VGA。经过 ZZ 亲测,电池也是可以的,看一晚上 (4-5 小时)电影后还能剩余很多电量。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是新电池。电池不是可以直接拆卸的,但是应该可以更换,跟许多其他型号机器的电池是通用的,过两年应该可以买到。如果觉得电池不好的话可以拆下来换一个新的。微软系列的笔记本电池好像一直没有苹果的好用,人家用个几年的电池好像还很给力,ZZ 用过几年的 T420 9芯的电池(就是在电脑后面凸出来一截的那种最大型号的电池)好像已经不能用特别长时间了。这都可以理解。Macbook Pro 的电池是允许 1000 次充放电,不知道 ThinkPad 的能坚持多久。显卡就不要想了,内置显卡,我试了一下 Youtube 上的 4K 视频,可以流畅播放,游戏就不要想了。总体感觉是还不错,适合办公,携带方便,可升级性强,价格也还可以。作为 ThinkPad 系列的低端本,可用性极强。

=========================================================
2016年11月22日更新
=========================================================

ZZ 有次需要用 Google Earth 和 ArcGis 作图,发现风扇狂转,软件打开很慢,假死时有发生,推测是 4g 内存太少,上网买了个 16g 内存,准备升级下,看看是否会有改观。

在莫林维尔 二

446-25100 554号乡间公路是我在莫林维尔的住址。446是单元号,25100是类似于一种邮政区域的数字,554号乡间公路是把乡下分割成无数个乡的公路之一。初到这里时正好是傍晚。由于这里纬度高,又正值初夏,傍晚都已经是7点半的样子了,可太阳还挂在那里,不愿落下。这是一所典型的大宅子,宅前一条颇长的路通向临街,路很宽,可以停好几量车。路边栽着几株不高不大的数,却很挺拔,旁边是草坪。路的尽头便是宅子,右侧是个车库,漆着白色的门,门不宽,只能停放一辆车的样子,左侧是房子的主体部分。地上两层,二层很小,估计只有几间卧室。自然有地下室,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后来证明是前者。宅子是典型的木制结构,冬暖夏凉,也比砖石结构来得便宜。其实木头在高纬度地区也不是很容易被腐蚀,因为气温低,我住过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木质结构房子,依然能住人,只不过需要经常性的维护,维护费用可能很多。不过眼前的这个房子很显然是新房,房龄应该不超过20年,我怀疑甚至少于10年。因为无论是设计还是表面的质感都很时髦的感觉。墙体表面做成了青砖的样式,房顶装饰的瓦片是红色的,屋檐下是仿古的照明灯。房子及其宅院又共同置身于这样一个室外桃园般的小镇边上,很是静谧、祥和。

开门的是罗伊,一个微胖的老头。我按了一声门铃,等了一小会,没有反应,又按了一声,里面传来了他“来了,来了”的声音。开门看时,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好,似乎是小儿麻痹,但看他一米六几的身高,似乎又不像。总之罗伊走路很慢,下楼更慢,他住在二层。罗伊有极其明显的口音。这年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已经很少有口音了,特别是从小看着电视和网上视频节目长大的年轻人,而那些常年在各处来回奔波的人似乎口音也很少见。而罗伊恰恰不符合所有这些特点。他是本地人,帮女儿的农场干活。他女儿的农场在离这里开车10分钟的地方。天知道她女儿为什么让他住这里,住在我们房东家,而不是跟她们一起住。罗伊给了我钥匙,后来证明这个钥匙并没有什么用。他告诉我这个房子,加上我一共住了5个人,二层有一间是他的,另一间是一个小孩的,房东在一层的主卧,我在次卧,地下室有一个人住,但不经常出现。我对住的人不太感兴趣,但对房子的装饰却很有兴致。

屋内的墙面刷成了白色,家具是褐色的,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但这所房子最大的特点还是陈列了很多酒,无论是在客厅、饭厅、厨房还是地下室,好像无时无刻都能撞见陈列着酒的柜子、架子,抑或是散乱的放在地上未开盖的酒瓶。房子的主人好像乐于收集酒,并乐于在房间里炫耀。我并没有仔细辨认那些五颜六色的酒瓶里都是些什么酒,因为这似乎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小心翼翼的远离着这些酒瓶,生怕哪天一个踉跄不小心就打碎了这些看起来不美、却很殷实的收藏。

不过房子的主人在我来的时候并不在,我得以稍微放松一下,努力熟悉并适应这里的一切。厨房的陈设很现代,电器应有尽有,我怀疑甚至是时下的最新款。烤箱联体灶,上面的吸油烟机竟然和微波炉也是联体的,巨大的双开门冰箱,外表颜色一致的洗碗机,一切让我又置身于极具现代感的氛围中。客厅里的沙发却是很旧的样子,电视柜也是,不过电视还好,不大不小,跟巨大的立体声音响形成巨大反差。而这边的柜子是崭新的,却是桦木色,跟褐色的主体风格显然不搭。墙上挂着风景画,镜子,做旧的时钟和不知所云的中国字。没有书房,唯一的写字台上没有书,写字台跟洗衣房在一起,架子上是生活用品,唯一能看出办公用途的大概是一个打印机,孤零零的摆放在那里。地下室倒是有成堆的电影和音乐,跟无处不在的酒摆在一起,甚至有台球桌、桌面足球和独立的健身房。

这一切让我知道房东大概并不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受过的教育也不是太高。但是不高的教育能买下这么一所大宅子又让我有些困惑。通常来讲,人所受到的教育跟收入成正比。这不绝对,但很多时候都说得通,无论在哪里。直到住了几天后,我问起房东的大概,罗伊告诉我,他是个管钳工。

我们去看了 IMAX 3D 的魔兽,感觉一般

趁 ZZ 来我们一起去看了个电影。总觉得 IMAX 和 3D 的电影应该是很高大上的感觉,比普通的荧幕大,还有 3D 立体感 ,观影感受应该挺好。不过我错了,看过 IMAX 3D 的魔兽之后,并不觉得观影体验有多好。首先 IMAX 的屏幕确实好像大一些,我的感受不准确,因为上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看得哈利波特的最后一部。大了的感觉是视野被装得满满的,体验不错。不过不那么好的地方就是亮度有点低。不知道为什么,从我的感觉来说,这么低的亮度真心没有在家里看电视屏幕或者电脑屏幕来的舒服。尤其是夜晚的场景,低亮度有时候使得看景物都有些困难。3D 的优势是能制造出景深的感觉,尤其使得处于焦点的人物细节显得更加清楚。但是不知道是特例还是怎么的,我去看的电影院的这块 IMAX 3D  屏幕,背景上的细节却表现得不那么好,有些模糊。还有一点,我们都是戴的 3D 眼镜,只要眼镜有稍稍偏离,就不能呈现清晰的影像。更不要提镜头横扫的画面,简直惨不忍睹,画面完全模糊,在电影中有几次就觉得神马玩意。

好了,技术的感受说完了,该说说电影的感受了。电影的总体感受是差强人意(勉强可以,差那么一点点意思)。首先故事讲得不是很完整,我们并不知道兽人居住的世界为什么不适宜居住了,所以兽人移居的动机不是很明确。是生态系统被破坏了?花花草草都没有了?还是出现大怪兽了?兽兽门都打不过了?还是怎样,这些并没有交代清楚。还有就是麦迪文为什么会变邪恶,至少介绍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吧,并没有。剧情上的其他方面还好,据说电影被删了几十分钟,这让我们很期待导演剪辑版的出现,不知道会不会把故事讲得更有逻辑。魔兽这个电影是个大 IP(Inte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不过不能只面向魔兽的玩家,还应该借着电影的上映招来更多的观众、粉丝是不是?你看复仇者联盟神马的在拍电影之前在中国有多少粉丝?还不是靠着电影拉拢来了很多观众吗?但是从魔兽这第一部来看,并没有起到什么很好的效果,即使在国内的票房很高,有理由相信绝大部分是玩家、粉丝贡献的。你看在北美的票房就不怎么好,关键是 PC 玩家在北美的比例比较低,PC 玩家中的网络游戏玩家可能就更少了。如果你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莫名其妙来了个魔兽这样一部电影,你可能觉得是科幻题材的?魔幻题材的?那不就是另一个指环王吗(别说,还是有点像的)?完全不能预测电影讲的是神马。按照暴雪的意思,这个电影应该是要按着游戏开发的顺序发了,现如今的魔兽对应了魔兽一代的游戏,那将来还有二代和三代,三代还有一个资料片。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魔兽才能被广大粉丝之外的更广大的受众所接受,我们大概只能期望宣传作得更好一点吧。

在莫林维尔 一

莫林维尔是一个小镇的名字。莫林是一个很普遍的法语姓,大意是有着深色皮肤和深色头发的人。维尔则是很常见的地名后缀,等同于中文的村、庄之类的单位。以姓氏和村庄后缀结合的地名在草原省实在太常见了,而好像世界各地也都有类似的叫法。比如说这个小镇的名字如果换成等意的中文就相当于王家堡、李家店、张家庄之类,完全没有莫林维尔这样的名字给人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的感觉。好吧,我们姑且就叫他莫林维尔。

在互联网上很少有莫林维尔的内容。除了镇政府的网站,如果你有幸能连通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网站,还是能够搜索到莫林维尔这个镇子的相关条目。在浏览这一则被志愿者们编辑的条目的同时,我还翻到页面的最底端,发现前几天这则条目还被人修改过。现在很多政府机关、公益机构如图书馆还会派人定期补充互联网上当地地名的条目,人们称之为“维护”。因为很多人都可以编辑这个条目,说不定哪天这个条目就被地球另一个角落里的从来都没有来过这里的猫猫狗狗修改了,失去了条目本来的面目,有些甚至完全南辕北辙,意思弄混了。因此“维护”显得很有必要。我们可以看到在莫林维尔,无论是当地一时兴起的居民,还是公益机构,对于维护莫林维尔在世人面前为数不多的准确面貌,还是很勤劳的。

好了,我们说回来这一则条目。很显然,条目显示的莫林维尔的历史印证了我上面所说的它的名字的来历。神父莫林,无疑是这个历史不算悠久的小镇的建立者。神父建立了这个小镇,或者说在此定居传教可能更为恰当,并带了了许多法国定居者。随之而来了一群德国的拓荒者。因此小镇居民有许多源自法语或德语的姓氏。小镇纪念堂里还记载了这群从远在大洋彼岸漂洋过海而来的定居者的姓氏。根据最近两年的统计,小镇人口大概有 9,402 人,比之前三年的统计增加了 10.6%。可见是很稳定的增长。小镇占地 11.34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829.1 个居民每平方公里,已经很高了。考虑到我目力所及的广阔农田,我猜所谓的 11.34 平方公里大概只涵盖了小镇镇中心的面积。条目的下一条是经济,说在 2010 年,莫林维尔镇有 93% 的赋税来自本镇居民。但是奇怪的是这句话并没有说剩下的 7% 去了哪里。接着一句话:“镇上的一个较大的企业,冠军宠物食品,雇佣了大约 50个 工人”。

冠军宠物食品,一个在我看来很俗气的名字。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从我在邻省大学的教授那里。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情景,只依稀想起在她的办公室,我们刚刚谈完了什么事情,她坐着,我站着。她问起莉萨,一个协调员是否已经通知我暑期的实习地点。完全没有,我说,已经很久没听到莉萨的消息了。好吧,我的教授说,她跟我提起好像冠军宠物食品对你很感兴趣。冠军宠物食品?我从来没听说过,我说。是啊,他们应该在邻省,一个挺大的城市,教授说。不过真正电话面试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的其中一个工厂,确切的说是我要实习工作的地方,其实是在莫里维尔镇,离所谓的大城市的边缘部分有半个小时的车程,真正进入大城市恐怕得 45 分钟。也不算太坏,我觉得。

等到一切都确定下来的时候,已经是4月的最后一周了,5月初就要开始上班,找房子就显得很紧迫。我在互联网上一些专门租房和买卖二手东西的网站上逛了很久,却没找到莫林维尔镇有任何房子可以租住的可能性。只有一个广告,我发了电子邮件,没有任何回复,广告却不见了。可见房子已经租出去了,房东忘记了撤下广告。于是我开始在莫林维尔的附近寻找一些类似的小镇,最近的叫卡迪夫,并不是一个小镇,仅仅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有几十所房子。我试着在之前的那个网站上输入了卡迪夫、租房、广告有照片、房间有家具、租金小于 700 元等的关键词,仅显示了一个结果,就是我现在住的地方。虽然这里是叫卡迪夫,隶属于鲟鱼郡,但离莫林维尔镇中心只有区区 10 分钟的车程,离冠军宠物食品那高耸烟囱的厂房也只有 10 分钟车程,所以我姑且管这里也叫莫林维尔吧。

当我第一次开车来到这里的时候,转个弯,驶离了双向单车道的高速公路,路边的田野徐徐展开。正好是傍晚,金色的阳光迎面扑来。天还是蓝的,树已经开始绿了。路上没有车,即使你在横贯公路的火车道交叉路口前停下来,四处望望看有没有远处的火车驶来,也没有后面的车主不耐烦的按喇叭。路很平的样子,完全不像一路开过来的高速公路,坑坑洼洼,噪声很大,尤其对我开的这种十几年前的老车来说。当我以 80 公里每小时开了十几分钟后,路边出现了些许房屋。就这样,我来到了莫林维尔小镇。

我们带什么吃的去野外?

2013 年的夏天,我有两周的时间在加拿大阿省的落基山脚下,帮 ZZ 采挖土壤样品。这段经历还是挺难忘的,我们每天开车从实验站到采样地附近,再花 40 分钟步行进入采样点周围,并且需要穿防水裤,因为采样点附近都是沼泽。每天的工作大致是 ZZ 用 GPS  标定几个采样点,我们拿着工具走近目标,然后才集土样。采样地点是一个被小溪冲刷过的山谷,两边是山,中间有一条小溪。我们经常需要跨过搭建在小溪上的木板,有时候也需要趟过。每天工作不到 8 个小时,但是却异常辛苦。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采样的事情。我想说的是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野外工作环境下,我们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因此,带什么吃的就极为重要了。第一天我带的是洋葱炒鸡蛋,还有米饭。先不说紫色洋葱把所有东西都染成了紫色这个梗,以及忘带筷子而用手抓饭这个梗,当天因为下雨,温度骤降,气温可能只有 10 几度,再加上刮风下雨,体感温度可能更低。我们带的饭的温度也很低,就这样就着凉饭吃下去,我不可救药的拉肚子了。从那天起,我决定痛定思痛,每天带的东西极为简单,就是两个面包夹煎过的培根或香肠/煎蛋,还有一个酸奶和一个苹果。这套东西的好处是重量不重,因为面包的水分含量比煮过的米饭少多了,能量很大,面包、培根和鸡蛋提供了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当然脂肪的能量密度最大。以及必要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来自于苹果。这里面培根是亮点。很多人认为培根很不营养,因为它是加工肉制品(含有亚硝酸盐),脂肪含量超多(榨出来够炒一盘菜了),盐分大(很咸,我猜有 4% 了,但不确定,一般的香肠在 2% 左右)。不过我们说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我们这种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培根是补充营养的很好的来源。脂肪的能量密度最大,就是说同等重量下脂肪能够提供比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更多的能量。盐分高,大量的体力劳动很消耗体内的盐,因此培根是很好的补充品。

前一段时间看一个纪录片叫《攀登梅鲁峰》,影片中的三个登山者经历了重重险阻,终于首次登上了梅鲁峰。梅鲁峰的难点是不仅有冰川的攀登,在顶点下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的岩石峭壁,攀登者需要挂在峭壁上进行攀登,很考验技术、耐力和智慧。但是我看到三位攀登者的饮食感到很奇怪,他们好像只吃清一色的谷物制品。谷物制品的优势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水分少,故而重量轻,方便携带。但我觉得如果能加入动物蛋白和脂肪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动物蛋白的来源我觉得可以考虑 beef jerky ,一种类似于国内牛肉干的食品。水分少,重量轻,全是蛋白质,高盐。脂肪的来源当然可以考虑鱼油了,但是不好吃不是吗?所以还是培根吧。不知道有没有营养学家跟踪登山、攀岩这种长时间户外运动的,看看什么样的营养搭配能够最好的提升运动员的成绩。毕竟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吃的好,还有背的少。

海外华人歧视华人的现象

最近看到 Anker 的前员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感到很气愤。一个女生,竟然被告强暴公司男同事,也是醉了。当然我们还不清楚事情具体的来龙去脉,只听苦主一个人的陈述难免有些片面。但是其中反应的问题确实我在海外经常看到的。Anker 的老板叫阳萌,听起来名字挺萌,却反向歧视华人,跪舔白人,也是醉了。Anker 作为比较知名的充电宝、电缆等的生产商(虽然就是深圳二道贩子的升级版,加了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客服,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外,没什么区别),老板为人如此,不知道海外的媒体还有没有报道。

不知道各位留学生或者在国外生活的人是否经历过题目中所示的现象,就是有些在国外的华人,他们歧视其他华人的现象。如果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国内的人,初看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奇怪,中国人不是最多被当地的主流人群(主要是白人)歧视,华人怎么还能歧视自己人?呵呵,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只是自己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这种歧视来自大陆以外的华人,比如说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华裔移民对大陆移民的歧视,似乎可以理解。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生活水平比大陆更高,可能似乎有先天的优越感吧。也有可能这些地方的人比大陆更早开放,更早接触西方世界?不知道,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理由歧视来自落后地区的人。

最奇怪的要数来自大陆的华人歧视同样来自大陆的华人了,这是最奇怪的事情。具体例子就不举了,比如说华人实验员偏袒非华人的学生而牺牲华人学生的利益,比如说华人餐馆老板给非华人服务员更多的小费。似乎很多情况下,这些人往往牺牲其他华人的利益,来讨好来自主流群体的人。可能他们觉得同胞的利益不那么重要?或者源自文化上的、背景上的自卑感?亦或者是一种讨好的心态?实在是不清楚。大多数这些人是技术移民,在国外干着一份工作,而不像投资移民那样,通常家境比较富裕。可能他们需要在异国继续生活下去,讨好主流种族似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晓得。

不过好在发现现在的年轻一代留学生也好、移民也好,对自身的文化比较自信,或者是更接受公平对待别人的理念,这种情况很少见,也算是一种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