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过《钢的琴》

优酷上有了免费的《钢的琴》,闲来无事断断续续给看了。话说这个电影前段时间还是放在院线里面收钱的,¥5的费用如果不交的话你只能看个开头的5分钟,完了就不能看啦。现在则是免费观看的,不过前面有一段讨厌的30秒广告,无痛人流啊什么的。你懂的,在中国你不能公开放避孕套的广告,而电视里满是无痛人流的广告,生命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而据ZZ说人流都是用大钳子把胎活活绞死……跑题了。说实话,电影本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不过也不差。看了那段著名的预告片之后,我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不过看后觉得也就这样,不是特别的出色,但总之还是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话说夫妻二人,女的跟卖假药的跑了,发达了;男的组了个小乐队,日子勉强过,抚养着女儿。女的回来要离婚,要把孩子带走,而女儿放出话说,谁给她钢琴就跟谁,男的遂纠集一帮狐朋狗友,在废弃的厂房里要打造一台钢的琴。故事挺好的,喜剧的效果怎么说呢,反正我是笑得不多,要说感人吧,也不那么感人,总之就是有点夹生了。其实这个故事确实适合拍喜剧,特别是还在东北拍的,口音上就有一种天生的逗乐效果,如果导演将喜剧的效果贯穿全片,而不是只在前半部分,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喜剧也是可以拍出感人的场面的。还有就是在讲故事方面,一段一段感觉上过渡的有些生硬,一场拍完了,黑了能有1-2秒钟,然后很突兀的就进入下一场了,如果中间加入一些喜剧的文字性的提示,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还有就是在人物刻画上,感觉刻画的不是很深刻。男主人公陈桂林应该算是有些领导天赋的吧,自己能组织个小乐队,还能把一群狐朋狗友忽悠过来一起造钢琴,能力还是很强的吧,可是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人为什么会这样。还有他的一些朋友,没有特写,没有特意的描述他的朋友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感觉黑社会老大好像很文静,给人很奇怪的感觉。而女主人公淑贤呢感觉是个刻有可无的角色,无外乎唱了几首歌,让秦海璐过了一把瘾,可是并没有对男主人公的心理造成什么十分深远的影响。而更扯的就是她和别人搞外遇这一出,个人感觉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倒不如让她离开大伙几天,让男主人公去找她,懂得她对自己的重要性。整体上感觉这个电影还是有欠缺的,不过对于如此小成本的(才100万吧)的影片,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期望导演张猛的下一部作品,希望同样是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附上优酷的链接:

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及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其实原来不知道萧红是何许人,只是买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封面上有人推荐,说书读起来让人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于是我也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借来读。呼兰河是流经哈尔滨附近的一条河,不知道小说发生的地方是否就在哈尔滨附近。这本书说是小说,更应看作是作者萧红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是如此的无忧无虑,爷爷家的园子里永远有玩不够的地方,园子里种的各种植物,堆满奇珍异宝的仓房,这些都让人不禁联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也出生在东北,在姥爷家的园子度过了大半个童年的幸福时光。姥爷家有两个园子,门前的园子种庄稼,种蔬菜;后园种花种草,有一个花房,还搞过一个水塘。不过前园在冬天的时候就成了空地,垄沟间浇上水就能滑冰车,不过冰车很宽,垄沟很窄,划起来总不是那么顺利。后园有姥爷为我做的一个秋千,荡起来飞快爽快,我至今还想上去玩一玩。这就是本书前半部分给人们展现的,使人们联想的,总是那些童年的美好经历。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是殷实的,房子有多处,还租出去许多。但是爷爷绝不会为富不仁,对待偷东西的穷亲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租房的房客也很客气。但是无论地主多么从善如流,风歪嘴子无疑是不幸的,小团圆媳妇也无疑是不幸的,那时生活在呼兰河边的人们也都是不幸的。除了急缺的教育和医疗,信息的闭塞,更重要的是弥漫在人心里的迷信、封建守旧的思想使得所有人都成为了这不幸的牺牲品。可以说,萧红给我们呈现的是让人迷恋又不得不让人痛恨的家乡。

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则不同,虽然有对城市化的控诉,但更多的是对半原始的自然生活的展现,让久居城市中的我们有一种胸中涌起的清新感。那是我们不常见或从来没接触过的放牧生活,一家人开着小卖店跟着牧场在草原上转来转去。这样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同时也是清新自然的。从书中我们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的感情,对草原生活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