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洁非的《野哭:弘光列传》。作者通过十几个南明弘光朝出场的人物,勾画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的不同境遇。就像作者说的,这些人「涉及帝王、武人、士大夫、学生、妓女、艺人、学者、隐士、起义者,非常广泛,覆盖了社会多个层面」。说实话,我对除了帝王及武人之外的人不是很感兴趣。我的意识里,在家国如此动荡的年代,似乎只有帝王式的人物,才有魄力成为领袖,或者是有天生的基因如此;而武人,也只有武人,才能处于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地位。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明朝重文轻武,武人都被监军所挟制,但基于明朝末年的状态,武人已经强化为军阀,如果他们能平定叛乱,驱除鞑虏,也不能不说可以大有作为。可是,毕竟帝王不是刘秀,武人亦非岳飞,中兴之图更渺无踪影。怎奈江北四镇中最有实力的高杰出师未捷,被奸人暗中算计,北图无望。镇守武昌的左良玉,虽号称 80 万之众,然多为早年俘获的叛军,早已不能挟制。在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东进南京的途中,暴病身亡。以前我总纠结于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现在我更相信后者。真的是,人,才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Tag: 读书
读《引爆点》
最近读了老罗推荐的《引爆点》,豁然发现我之前好像度过,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对芝麻街的那段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印象极为深刻,对其他的内容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刻了。所以,我还是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个书评或者读后感之类的,省得自己看过好长时间再看的时候能记起自己其实是看过这本书的。
该书基本上描述了一些规律,那就是一个东西是如何流行的。作者认为需要有通讯员、内行(个别人物法则)等的参与,才能事实上“引爆”一个产品的流行。说得好像有些道理。但前提是这个产品没有使用大量的广告推广,没有从前的品牌形象作为基础,只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对于一个小品牌、新品牌推出的一个新产品,没有很多的广告或推广预算,确实是值得好好利用的。老罗不就正干着这个事吗?但是对于大品牌、大厂商有了一定的口碑、信誉作为基础,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也能有很好的销售成绩。除非他们实施多元化的产品战略,生产一些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的产品,并想打开新市场,书中描述的规律是值得学习的。从书中的理论投射到现实中来,我的感觉就是如果你有一个新产品,免费发给微博大V们,并要求他们使用完之后发一篇感想什么的,最好是整体正能量的,小批评大表扬的,统一8点20发。要么就是找一群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免费送样机让他们测吧,测完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表明这还是一家小企业的新产品,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之类的。给我的感觉,我只能找到这样的联系。书中另一个宣传乳腺癌防治的案例(附着力法则?)还是挺贴合的,在广告没有作用的情况下,如何最好的定位目标受众并达到十分理想的信息传递,书中给我们的例子是培训美容师们,让他们传递信息,不完整的信息靠在美容院张贴显眼的广告来完成,这样一来,广告的目标受众-家庭主妇们就可以很容易接收信息。宣传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书中还讲述了环境的作用(环境威力法则),所举的案例并没有很好的贴合论点。比如说纽约地铁的清理导致犯罪率的下降,等等。
总体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有论点有论据,适合看看学习一下。不过也仅此而已。
窃明第二部·虎狼
我也开始看网络小说了,啊。都是ZZ带的,这家伙成天在网上看一些不入流的网络小说,什么清穿啊、总裁啊、宅斗啊、宫斗啊、洪荒啊、种田啊、同人啊。。。虽然我列举了这么多种类,但并不代表我都看过,我还是保持着一颗不low的心。
不过最近终于抵挡不住诱惑,看了一部所谓的“明穿”题材小说,窃明第二部 虎狼。总体来说写的还是可以看的,行文略觉罗嗦,逻辑勉强说的通,文字基本上就是大白话。可见作者没什么文学素养,倒是用到了一些写小说的技巧,但明显是故意卖弄。而且看着看着觉得写作水平是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这让我觉得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作者写着写着写累了?那对那些VIP付费用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总体来说文学水平跟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差得远。而且明显人物塑造上,很难看出明显的人物性格,基本上可以把人物分成两派,明军和闯军,明军就是一贯的烧伤抢掠,闯军就是爱民如子、替民争命。哦,对了,这里还有新军,作为第三派。没有特点,我说的是人物性格没有特点。人物形象模块化、阵营话。最最重要的,没有小说应该有的“转变”,人物性格上的转变没有写得很好。尤其是描述新军将领的,怎么从不怕死的职业军人变成贪生怕死、烧杀劫掠的明军的,作者没有写明。好像一下子就变了,虽然作者也说是因为新军将领有了产业,贪心渐起。但是写得明显不突出。当然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发展资本主义,结束几千年中国的治乱循环,实现“穿越者”的政治理想。呵呵,想法挺好,不过我还真不信几十年就能从封建制度变成有议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说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吧。
不过好的地方也有,开始的几场仗写得不错,情景烘托的好,战斗经过详实,要是实体书能有配图就更好了。不过就像我之前说的,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到后来的战役及战斗经过写得越来越草率,越来越不清楚。好像分分钟、轻轻松松就赢了。没有紧张感了,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了。可能也是现在网络小说的这种挣钱方式把。作者不会在写完全书在拿去发表与读者见面,而是一章一章的写。写着写着可能只顾着故事该如何发展,结局该成什么样,具体的文字及内容只能越来越草率了。
总之,如果喜欢军事战斗类题材的读者,可以一看,但最好直接看战斗描写,其他地方一目十行草草看过即可。
看完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前一段时间大家热议开放单独二胎的政策,瞬间成了国际性新闻,发现各国小伙伴们都知道了。鉴于自己没什么发言权,所以索性看看比较经典的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吧。其实本书翻来覆去说的就是人口增长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粮食产量是线性增长的,这就造成了在理想条件下,粮食的增长量远远没有人口的增长量高,所以到了一定时间,粮食的产量将会远远低于维持人口所需的量。但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情况的假设。很多因素限制了这一假设在实际中的应用,因为如果粮食真的开始不够吃的话,价格必然会上涨,这就客观上限制了人们生育的愿望。书中列举了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说战争,疾病等等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当然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政策来限制,比如说政策啊,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则基本上来自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采取了一种激进的积极的主动防御的政策,并且有效的限制了人口的增长,盛名国际,并且受到了来自支持亦或是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没有真正出现过。他忽略了一点就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品干的极大丰富,人们更加富裕,社会福利越来越完善,孩子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负担,负面作用越来越大。至少我和ZZ现在认为生孩子会部分毁了我们的二人世界。曾经的养儿防老的作用亦越发显得苍白,不啃老就不错了,还指望让孩子养活你,想多了吧。既然生孩子完全是一种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可有可无的,那为什么要孩子呢,不是给自己找累吗。对于目前的中国,我觉得还是应该全面开放二胎,趁着城乡差异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高,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被完全抛弃,应该能够起到延缓生育率不足的问题。
看完了乔布斯的传记
今天看完了史蒂夫 乔布斯的传记,是官方授权的那个,英文的。其实选择读英文的一来是因为传记大都记录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情况,还有就是人物的口述,语言比较简单,适合我们这种初读英文书的人看,二来是想感受一下不看翻译作品的感觉,总感觉很多翻译的东西不是人家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当然有些翻译的作品是相当不错的。
用电纸书读到78%就结束了,后面有些事作者的笔记,有些乔布斯的私家照片,还有就是一堆索引。真想不出作者把采访的笔记竟然也放进去充数了,呵呵,是为了增加稿费么。其实我一直不太看好传记这种文体类型的书,一来是因为总觉得主人公光辉的形象无法被作者捕捉,作者总会在意一些生活的琐事,而不会突出主人公的特点的。可能传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读者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的方方面面吧,不但是被世人熟知的一面,也应该有生活中无数的侧面来展现这个人多姿多彩的一生吧。不过通过作者平实的描述,尤其是对乔布斯患癌症后身体的每况愈下,以及面对无法主宰的生命的渺小感,和之前创业成功并推出一个又一个轰动世界的成功产品的宏伟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读过一个又一个乔布斯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突然遇到了被病痛折磨的身体萎靡的状况,怎么想都觉得是上天不公,天妒英才。作者一方面通过这种平实的写法展现了乔布斯身体上的每况愈下,又通过对他的采访,揭示出乔布斯对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消费者的负责,这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是挺成功的,对得起乔布斯的嘱托。
说说乔布斯吧,从他一生传奇的经历,我真想不出更励志一点的故事了。从车库中开始创业,到像市场推出一代又一代的产品,到赢得投资,事业有成,到中途被董事会踢出局,到灰心丧气,到通过皮克斯动画和Next系统的复兴,再到回到苹果公司,担任CEO,推出一种接一种传奇的产品,最后英年早逝。这段经历恐怕有其他人经历过也会说,这辈子值了。是啊,谁能在有生之年经历过这许多坎坷,失败,成功。我们总想总结乔布斯为什么会是乔布斯,为什么他能带领团队创造出iPod,iTunes,iPhone,iPad等产品。究竟是什么品质造成了这种局面。不得不说书中提到了几种特质,比如说说服别人的现实扭曲场,比如说对产品要求追求极致,比如说比消费者自己更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你能说iPad替代了什么吗?笔记本?家用电脑?纸?笔?不全都是,或者说全都不是,它完全创造出了一种自己的用途,消费者以前想都没想过,但就是需要,它就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真的很牛逼啊。
最近在看的书
简单总结下最近看的书。主要分三个部分,纸质书,Kindle和平板,每样一本。
纸质书看的是专业方面的,主要讲肉制品中配料的。讲的还都挺详细的,感觉不错,有一种看了这本书基本上就可以在肉品厂呼风唤雨,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了。即使不能,你基本上应聘的时候也可以各大肉制品企业随便挑,面试给面试官说晕过去的节奏。就是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是我们老板借我的,之前一直没机会看,现在每天看上一章半章的,收获颇丰。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卖食品配料的公司更我们老板开会,说起来角叉胶(Carrageenan)里面亚硝酸盐的含量挺高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很想说这东西是从海草里面提取的,海里的东西亚硝含量都高,只不过一个话题岔开了。
Kindle看的是乔布斯传,是英文版的,基本上是每天早上起来看一会。感觉作者英文水平还行吧,就是刻意用一些不常用的词,给人一种哥很会用词的感觉。呵呵,其实读起来反而不自然。还是很感慨老乔的一生啊,在其最辉煌的时候竟然就去了。最近刚看到他们在开发iPhone,老乔又是各种推翻既定方案,提出一种众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功能需求,然后让设计师和程序员苦逼的去实现去吧,最后造就出了最牛B的产品。哎,天妒英才啊。
平板上要看的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或叫人口原理。最近计划生育政策有变,而且又遇上了张艺谋超生,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自己不明所以,所以潜心看看书,梳理梳理想法。前一段时间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还真就看了一下我国颁布的计划生育法。感觉这法写得不错。为什么不错呢?靠感觉。不知道为什么,这法写得一看就让我喜欢。 一是言简意赅,寥寥数行,没有多少字。其次是没有规定得特别具体,只是给出一个大方向。再则是对政府的条款远远多于对公民的条款,禁止各级政府干这个,禁止各级政府干那个。对公民来说只是鼓励生育一个,可没有禁止多生哦!只是各个省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更加严格,背离了计划生育法的精神。
读《我们台湾这些年》
最近读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介绍了从其出生开始台湾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文笔一般,一般,很一般,虽然是给普通人看的,但是大哥您的文笔能好一点吗,不要这么多台湾大白话和口语词汇好吗?相比国内流行的网络小说,虽然我没看过,但是文笔真的差到爆了有木有。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还是不错的,中华文明的火种看来在台湾是传不下去了,还是要看大陆啊。
历史,给人的感觉总是跟政治挂钩的。前面看过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完完全全的政治史。可是你如果认证回忆一下我们历史课上学的东西,学到的历史难道不就是政治史吗?一个王朝建立了,一个王朝中兴了,一个王朝覆灭了。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过每一个想要万世王朝,碾过每一个想要万岁的君主,一直到今天。本书虽然文笔弱了些,大体上还是介绍了一下台湾在70年代的现代史的。话说台湾在蒋经国起的十大建设也没有比国内的改革开放早多少啊,人家发展的就领先很多啊。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地方小人少好办事,大陆这么大,我看看谁敢说如同烹小鲜。还是很佩服蒋经国先生的,书中引用了蒋经国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看清楚了吧。从前没有过,将来也一定不会有。所以说,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趋势决定了这样。你说一个社会,难道就没有阶级吗?没有阶级难道就没有阶层吗?没有阶层难道就没有利益冲突吗?没有利益冲突就没有利益集团吗?人们不会为了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就是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吗?不可能没有。只不过在某一时期,执政党有着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江山是老子打的,宪法是老子颁的,此为合法性;老子带领全国人民以年经济增长不低于7%的世界最高速度勇往直前,大家都有饭吃,大家都有奔头,此为合理性。合法性不容易质疑,合理性就不太好控制了。试想如果金融危机了,经济不景气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就会突然之间爆发了,养老金还都是小事,我跟你说。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腐败,媒体的垄断,国有企业的垄断,凭什么电厂只能国企开啊,老子不能开个电厂啊?凭什么石油只能国企卖啊,老子进口回来自己卖难道不行吗?对不对,矛盾全出来了。所以说,这些开放是迟早的事,现在经济好了,民进一点,国退一点,还退得极不情愿,还得在别的地方捞回来一点。等经济不好了的时候,哼哼,早晚都得改。到时候就看大陆能不能出一个蒋经国了,有了蒋经国,看起来乱,实际上是有序的改。没有蒋经国,就不好说了。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今天读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慨颇多。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的政治结构,官员选拔任免制度,军队组织,赋税制度等。从观点上看,作者明显推崇汉、唐政治,尤其是汉代政治,在中央,三公九卿,在地方,郡县制,很好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唐代三省六部制也不错,只不过地方政治如节度使制等导致了后期的衰落。对宋代政治与其说是贬抑,不如说是同情,虽然文化大发展,但国家层面积贫积弱,对辽、对金都是如此。明代开始没有了宰相,相权削掉了很大,真正进入了君主专制。清朝更是如此,作者甚至不认为是清朝是中国,而是外国入侵。
作者的几个观点还是很值得回味的。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任何的革命,不应以现实迁就政策,而永远应该是政策来迁就现实的。就像当年胡适曾经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研究些主义,也是很有建设性的。如果一味的想着主义,想着理想,脱离了现实,革命早晚是要失败的。
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不能管中国的古代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封建制在欧洲是有的,我们则自秦汉以来就没有了封建。封建封建,有封才有建,可自秦汉以来都是地方官员治理地方,对国家负责,从来没有封建领主自己割据一块地方。而且也不能简单的管古代叫君主专制,因为君主并不是一直就专制的,一直以来,相权和皇权都是共生的,很多时候,相权还高于皇权,怎么能叫君主专制呢?只不过后来明清没有了宰相,相权削弱,皇权增长,才能叫君主专制。
作者通过分析各个朝代的政治,发现任何朝代的政治,开始总是好的,可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各方面都变化了,都不一样了,同样的政策就行不通了,甚至阻碍了发展,使民众的生活恶化了,终究逃不过倾覆的命运。所以我认为政策应该及时的变化,不能像儒家一样言必称尧舜,都想回到三皇五帝的时代,尧舜是什么年月的事情,三皇五帝死了又有多久了。政策的事情忌讳遵古制,事情总在变化,如果顺应不了潮流,早晚会翻船。
慢
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写作的一书《慢》似乎没有用母语写作的那样自然跟凝练。书中强调的是一种慢的状态,说话的慢,调情的慢,以致于做一切事情都要由着慢的节拍徐徐推进。书中也挖苦了不慢的状态,着急是没用的,有时甚至会乱,会出岔子。慢与不慢影响了人们做事的成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然作者也始终不忘揭露自己国家发生的不幸,也会借由这种不幸挖苦一下那些自以为是的西方人,可谓其乐融融,有条不紊。
说到慢,让我想起实验室的一个师弟。在我看来,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慢。走起路来挺胸抬头,上半身给人的印象还好,可是下半身的节奏似乎跟不上上半身的范——外八字不说,还显示出一种与手臂摆动不协调的拖沓,以至于走着走着手臂就得根据腿部的动作改变一下节奏,等一等下半身那对等的部位,好继续下一段旅程。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推门进办公室的一刹那。我就坐在门后,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幕的呈现。推门进来首先必然是始终昂起的脑袋,目光似乎炯炯有神,接着整个身体再挪进来,高潮是当整个身体连同脚都移入室内后的一顿。这一顿可谓气吞山河,霸气侧漏。很难想象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进门的一瞬能够演绎毛总在XX门城楼上接见广大红卫兵时君临天下的气势。这一顿后便是高难度的原地180度转体,而这一转体也总能让人看到上半身和下半身分上下半场分别为人呈现的盛况。当然提到这个师弟只是觉得好玩,连走路时身体都如此不协调,可以看出这个师弟平时绝对是很少运动的。
而运动过多又发生在某些人身上。例如今天下午中心楼下就停了一辆车牌中有很多1的轿车,1多到让人分不清到底是1还是大写的i。在楼下他的爱车旁边就能听到五楼乒乓球室里的大声呼叫。在我国,通常领导有需求下属一般是需要尽量满足的,不管是工作方面的还是生理方面的,不管是男下属还是女下属。凑巧今天领导有了生理方面的需求,颈部的肌肉由于看电脑时间太长有些发紧,腰部由于参加了过多的饭局又有了明显的变化,腿脚却由于长时间的冷落有点跃跃欲试。发短信找男下属或者女下属一起来打球,言辞简练却由着不容置疑的威信,自己开车来时,下属早已恭候多时。打球间的叫喊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是为了向下属声明自己打了不好的球,有的时候则来自下属,为因自己故意失误让给领导的一记好球而连声喝彩。就这样拍球交错间,领导得到了满足,下属也得到了自己的满足。看似压迫式的开始其实有着双赢的结局。只是苦了作为领导学生的我们从未被正眼瞧过一眼。
总是很复杂的《沃尔玛效应》
本着想了解一下零售行业的目的,从图书馆借了这本《沃尔玛效应》。看着封面和封底上对沃尔玛的大加吹捧,我还以为是作者对沃尔玛的恭维。没想到事实恰好相反,作者查尔斯·费什曼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深入了解沃尔玛的客观公正的视角,而封面和封底看来只是编辑的噱头罢了。
书名为《沃尔玛效应》,那效应何在呢?据说沃尔玛在某个地方新建一个超市,该地区的零售产品价格就会下降。基本上就是这个效应,作为消费者,看起来还不错。作者认为沃尔玛在疯狂追求商品零售价格的下降,好像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商品价格下降一样。其实我觉得任何企业的目的都是盈利,赚更多的钱。沃尔玛只是靠低价策略卖出更多的商品,销量越大,即使单个商品的利润低了一点,总的销售额和利润还是可以很大的。然后另外的效应就不这样好了,沃尔玛的到来会导致传统零售商的破产,因为他们把价格压得太低了,而自身又有销量的优势,导致竞争者不得不同样压低价格,然而竞争者的销量就不一定有沃尔玛那样巨大了,破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看起来破产也没什么,因为这就是市场,弱肉强食,消费者是最终获益的。然而传统零售商的倒闭带来的是大量的失业,而沃尔玛又不可能雇佣所有人,所以沃尔玛的效应之一便是使得当地的失业率稍微高了那么一点。另一个效应就更让美国人不安了,沃尔玛的销量最大,因此它控制了很多生产企业,这样就压低了生产企业的利润,而生产企业又不敢得罪沃尔玛,只能忍受逐渐降低的商品价格,并自己找到出路,如将工厂搬到中国,将商品的材料成本降低,才能满足沃尔玛不断压低价格的要求。因此工厂的做法通常会裁员,造成大量失业(当然是对美国而言),将产品变得质量不那么好,等等。
现在看来,这本书是2006年写的吧,当时的沃尔玛可能已经感觉受到了传统零售业和新兴网络购物的威胁了吧。先说传统零售业,虽然沃尔玛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更低的价格抢占了先机。然而人们并不总是特别看重更低的价格的。人们在考虑购买的同时可能还会考虑购物的体验啊,购物的环境啊,是否便捷啊,售后服务啊,等等。这就造成了差异化。有些人可能为了更好的产品质量而忍受一点点小小的昂贵,不去沃尔玛购物,这当然是很正常的行为。新兴的网络购物也在冲击着沃尔玛的主导优势,如网购巨头亚马逊和eBay,你可以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买到东西,并快递到家门口,比亲自去沃尔玛方便多了,也是一种差异化经营。书中并没有提网络的影响,也许作者正在考虑出一本《亚马逊效应》呢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