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用什么语言发表科研论文

中文。

现在的国内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全是错的。这是因为这套体系是成果导向的,这并没有错,如果要量化科研成果,成果数量和质量是两个重要的指标。但是如果考虑发表文章的语言的话,这样的体系是不对的,至少是有误导性的。因为科研工作者以使用英文并能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为荣,并看不起在国内期刊以中文发表文章。但是确实,中文期刊的水平还远远不能达到国际英文期刊的水平,所以科研工作者会认为如果将一篇能够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的文章投到中文期刊上,是很得不偿失的,很没面子的。这样的认识很正常,符合常识。

但是,我要说的是,在发扬中文这门语言在科技领域方面,我们应该鼓励科研工作者发表中文文章。比如说在评奖评优和职称评比方面,只以中文文章的发表情况和中文专著的出版情况作为考核的标准,英文的发表情况不予考虑。这当然是行政性命令,一刀切,但是也立竿见影。当然这里面有许多技术性的配套政策需要跟上,比如说在各专业建设和扶持一批高水平的期刊等,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但是有人会问了,那这样做不是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交流吗?恩,是的,这样确实认为增加了科研成果交流的成本,认为设置了门槛。但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中文在科研领域的作用。有些技术型的措施也可以采用,比如说在中文文章中加入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在表格和图中加入英文翻译等。当然,这还是没有彻底减少中文阅读的壁垒,这也正是这项政策的目的,增加中文的使用频率,增加学习中文的目的。而且这项政策并不能完全阻止学术的交流,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当然可以看英文的文献,人家也可以看中文的文献,只不过他们需要一些翻译罢了。

一点想法,不一定对。

Cities in Motion 2 游戏体验

最近一直在玩 Cities in Motion 2 (CiM2) 这款游戏。总体感觉是还是挺好玩的,如果画面能再“美”一点,就更好了。

CiM2这款游戏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跑到我的Steam账号里的,可能是不小心买了哪个HumbleBundle的包吧,里面正好有这个游戏。其实我还是蛮喜欢玩这种经营模拟类的游戏的,有一种当上帝的感觉。虽然游戏中我扮演的上帝还需要考虑钱的问题,不过还是很爽的体验。

CiM2,顾名思义,是以运输为主要模拟目标的游戏,游戏中提供的运输都是公共交通工具,有公交巴士、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火车/地铁和船这五种交通工具。游戏的目的就是让玩家产生一种当上帝的感觉,呃,不,让玩家体验城市交通规划的感觉。巴士是最便宜的一种交通工具了,适合短线运营,特点是载客量少,最少的只有10个人,但是跑起来也不比其他几种交通工具慢,适合初期发展用。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属于中等载客量的交通工具,架设起来需要轨道或者头上的大辫子(电线),成本比巴士高,但是单位载客量多,适合中等距离的公共交通。火车/地铁在这款游戏里是一种东西,反正你的铁轨可以架桥建,也可以在地下建,所以两者是相同的。火车/地铁的载客量最大,最大的一列火车可以载120人,如果正常来讲可以超载50%,那就是180人,相当庞大。但是缺点就是花费巨大,我还没见过可以不用贷款就能开通一条铁路线的情况。不过由于铁路线的辐射半径大,乘坐的人也多,所以利润也最高。

说到利润,这个游戏是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开始游戏的时候,一般是给你10,000块钱,你可以用来建车库、铁轨、买车、竖站牌等。但是一旦你的钱花光了,或者变成负数,游戏虽然还是会继续,但是你就不能进行任何购买或者建设行为了。当然,游戏中也提供了无处不在的银行,供你借款,借款的利息随着欠款额的增大和还款周期的变长而增加。这里的还款不是到期一起还,而是从借款生效开始,就确定了每天的还款额,所以是不断还的,知道借款到期将借款全部还完。借款还是挺有用的,特别是当你想修建地铁,或者想完成一定的城市公交覆盖率,好完成游戏,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只要你的每周现金流是正数,表明你还是处于盈利的状态,那我觉得借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游戏的运行机制就是给你个城市,你就开始玩吧。战役模式会要求你达到一定的城市覆盖率啊,或者要你的公司达到一定的资产价值,抑或要求在你的帮助下,城市的人口达到多少的增长,等等。感觉还都比较简单。不过随机沙盒游戏就没有任何目的可言了,你就可以随便玩了。而且可以把游戏设置成金钱无限啊,城市的人口可以设置成200%啊,之类的,玩法多样。不过我实在不知道在这样没有目的的沙盒模式下,我究竟该干嘛。所以也就打通了战役模式而已。当然,CiM2也提供了可编辑地图,可编辑任务等,我实在没有心思去挑战一下。

游戏的画面不错,但可以更好,更美。游戏的视角可以从各个方向上看过去。你也可以拉近视角,将视角对准一个建筑,一辆车,甚至是一个行人。虽然细节不是很完美,但是看上去,还是很不错的。我看到网上有人录了一段视频,就是以CiM2这款游戏中,将镜头对准一辆行驶的长途客车,然后让客车运行40分钟,感受沿途的风景。也很不错。CiM2这款游戏的制作公司最近也发布了一款城市模拟的大作:Cities: Skyline,受到各方好评,而且都认为超越了城市模拟游戏的鼻祖 SimCity 系列。这款新游戏中的画面就很好,而且游戏机制跟CiM2也很像,有兴趣的玩家可以买来玩玩。

西餐,真的没什么好吃的

这周老板请我们组全体成员去吃饭,老板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纠结去哪吃的问题。一直到周二当天,才决定去一家叫 Earls 的西餐厅。上网搜了一下 Earls 这家店,发现还是一家加拿大西部的连锁餐厅,总部在温哥华。吃饭之前我还搜了一下菜单,总结起来就是西餐有三宝,批萨、沙拉和汉堡。大方向就是这老三样,变化也是有一些的,沙拉有鸡肉的,沙丁鱼的,汉堡有牛肉的,有培根的,批萨有放香肠的,有放其他东东的。这家餐厅总体来讲没有什么特色。没有特色的意思就是不像 Red Lobster 那样以海鲜为主,特色鲜明。这家餐厅除了老三样之外,其他的像餐前开胃菜之类的也没什么特色,乏善可陈。

去了之后,发现这家餐厅的装修还不错,整体的风格是一种工业时代的风格。而且据我们老板讲,这家餐厅建在一个面包坊的旧址上,所以还保留了许多面包坊当年的气息,很值得玩味。但是菜就呵呵吧。有人点了沙拉,有人点了汉堡,我则点了一个三明治之类的东西,里面是 Tuna 和奶酪的混合物。也不知 Tuna 是否新鲜,不过味道还可以。随餐送了一小盒薯条,没什么特别的。饭后我们还合吃了几种饭后甜点,有蛋糕、冰淇淋和巧克力等。说实话,虽然西餐的正餐很差劲,但是甜点做的够甜,够好吃。大概也只有这一种东西可以拿得出台面了吧。

来加国之后ZZ就一直在跟我抱怨,外国人真的是暴殄天物,一点也不会做饭。ZZ他们还经常出个差什么的,每次出去就是汉堡、沙拉等,大多还是冷的,根本没法吃。她有次出去开会实在受不了就只能去泡泡面了。我虽然也更喜欢中餐,不过对西餐也没什么太多的坏印象,该吃还是能吃的,反正能吃饱。

窃明第二部·虎狼

我也开始看网络小说了,啊。都是ZZ带的,这家伙成天在网上看一些不入流的网络小说,什么清穿啊、总裁啊、宅斗啊、宫斗啊、洪荒啊、种田啊、同人啊。。。虽然我列举了这么多种类,但并不代表我都看过,我还是保持着一颗不low的心。

不过最近终于抵挡不住诱惑,看了一部所谓的“明穿”题材小说,窃明第二部 虎狼。总体来说写的还是可以看的,行文略觉罗嗦,逻辑勉强说的通,文字基本上就是大白话。可见作者没什么文学素养,倒是用到了一些写小说的技巧,但明显是故意卖弄。而且看着看着觉得写作水平是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这让我觉得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作者写着写着写累了?那对那些VIP付费用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总体来说文学水平跟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差得远。而且明显人物塑造上,很难看出明显的人物性格,基本上可以把人物分成两派,明军和闯军,明军就是一贯的烧伤抢掠,闯军就是爱民如子、替民争命。哦,对了,这里还有新军,作为第三派。没有特点,我说的是人物性格没有特点。人物形象模块化、阵营话。最最重要的,没有小说应该有的“转变”,人物性格上的转变没有写得很好。尤其是描述新军将领的,怎么从不怕死的职业军人变成贪生怕死、烧杀劫掠的明军的,作者没有写明。好像一下子就变了,虽然作者也说是因为新军将领有了产业,贪心渐起。但是写得明显不突出。当然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发展资本主义,结束几千年中国的治乱循环,实现“穿越者”的政治理想。呵呵,想法挺好,不过我还真不信几十年就能从封建制度变成有议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说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吧。

不过好的地方也有,开始的几场仗写得不错,情景烘托的好,战斗经过详实,要是实体书能有配图就更好了。不过就像我之前说的,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到后来的战役及战斗经过写得越来越草率,越来越不清楚。好像分分钟、轻轻松松就赢了。没有紧张感了,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了。可能也是现在网络小说的这种挣钱方式把。作者不会在写完全书在拿去发表与读者见面,而是一章一章的写。写着写着可能只顾着故事该如何发展,结局该成什么样,具体的文字及内容只能越来越草率了。

总之,如果喜欢军事战斗类题材的读者,可以一看,但最好直接看战斗描写,其他地方一目十行草草看过即可。

Costco购物感受(非食品)

昨天去了趟S市的Costco。S市的Costco离市区很远,开车要20分钟到。是不是因为这种仓储式超市占地面积大,为了省地皮的费用,就专门开到远郊呢?进门就需要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分两种,一种55加元,一种110加元。办卡的人极力推荐110的会员卡,呵呵,是不是有提成啊。看过知乎上有人说巴菲特很看好Costco的盈利模式,那就是14%的商品利润率,加不菲的会员卡费。14%的利润率在零售业是很低的,因此他们大力推广会员付费体系。要去购物必须要办理会员卡,而且是年费。这就是说只要有更多的人办卡,那他们的收入就会更多。

一进门感觉Costco的商品摆放很有特色,先是家用电器、高科技类产品。产品种类不多,不多还不确切,确切的说法是商品种类(非食品)相当的少,很少。有多少呢?大概每个品类1-2种商品,没错。比如平板只有iPad,顺便还卖iPad保护套,也是只有苹果官方版本的。耳机,两种,一种BOSE的,连入耳式的都没有。电视,没具体看型号,但是仅摆了一排。键鼠套装,一种,罗技的。而且我还发现了他们选择品类的特点,那就是在消费者中已经形成的口碑好的低-中端产品。至于价格嘛,由于每个品类只有1-2个商品,价格你真的会在乎吗?你根本连比较的机会都没有好不好?人家Costco已经替你选择好商品了。你要是需要,拿过来装到车里就好了。这也是为什么非食品类商品被摆在进门的位置的原因了,食品不赚钱啊!iPad才赚钱好不好!

再往里走,左面没有高高货架卖的是衣服、大型家具,右面有高高货架卖的是日杂和小家电,比如厨具、碗筷、折叠桌、椅子、保险柜、吸尘器等等等等。确实,卖的品类挺全的,但是,但是,但是,每个品类只有1-2种商品啊,坑不坑爹。比如说电水壶,沃尔玛起码有10种,不同价格、不同颜色、不同款式、不同体积,但是,神奇的Costco只卖一种,没错,只有一种。我忘记是哪个品牌的了,黑色的,基本款,不是Hamilton beach的就是Black&Decker的,这两个都是北美深入人心的老牌子,质量经受得住考验。同学说鞋架是在Costco买的,我们找了半天发现是在过道边上的Add-on,只有一种!只有一种!不全是实木的,不过设计还可以,灰色的。还有就是折叠桌不同尺寸的有2-3种,椅子1种。感觉很神奇的保险柜1种。唉,总之就是,你确实能找到你要买的东西,但是你要买的东西已经被限定在1-2种里面。Costco已经替你做了决定,质量不错的,价格是中档到低档的,绝大部分北美家庭可以接受的,设计还可以的,你是买还是不买?呵呵。我就不买,我不是一个冲动型消费者,我自己的绝大多数购买行为都是发生在理性的判断和比较之后做出的。

再往里走,是占整个商场1/2强的食品区,也是大部分人来Costco的主要目的。不过我们当天的目的不是买吃的,所以没怎么看。而且ZZ一看到这么多人在食品区晃,就觉得难受,我们赶紧逃离了那里。刚说过中间的部分是没有高高的货架,除了衣物还有大型家具在卖。而且品类是挺全,从床到书桌,还是那句话,只有一种到寥寥几种。

商场的左边部分是日化用品等,我们也没多逛。没了。以后等我们详细探究食品部分之后,再来总结一下另一部分。

谈一谈游戏的成就系统

不知从何时起,许多游戏都附加了成就(Achievement)系统。成就系统纷繁复杂,有的时候很好定义和归类,比如说按照游戏的完成度分的,打到哪一关,哪一个场景,自动解锁成就;有的是按照游戏的难度分的,比如说完成了困那、噩梦、地狱或者超级无敌梦魇级别通关的,就解锁了什么某项成就。这都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有些成就系统就比较无聊了,比如说游戏提供了几种武器的,你非得只能用一种武器去完成一整章游戏的,才能解锁某项成就(你还不如取消这章的所有弹药补给点来的简单干脆);或者挣够多少金钱的,有的时候金钱的所得完全是跟游戏时间成正比,你游戏中又没有广告,你让玩家玩这么长时间就能体会到游戏的“深度”了吗;更有甚者要打败多少在线玩家的,有些人(像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玩单机游戏的美男子,为什么非得在线跟别人打;最无耻的是需要在游戏中见到游戏作者本人的。我靠,可见作者真是自恋,靠一个改编的MOD就能挣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还不忘虐一虐可怜的玩家,或者说可怜的成就控玩家,以在游戏中遇到作者本尊为莫大的荣耀(才可以解锁最难的成就)。

我之所以提起游戏的成就系统,就是在玩半条命2(Half-Life 2)通关后,非得要一遍一遍玩重复的场景,来完成仅剩的几项成就。为此还得在网上找攻略,一边看着视频攻略,一边回到曾经玩过的场景,寻寻觅觅。到最后快达成这个成就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感觉自己有任何快感,即使成就达成,我猜想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就感。于是我问自己哥们我到底为什么玩游戏呢,如果游戏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或者说这种快乐已经过期了,我为什么还玩呢?所以我就直接把游戏从 Steam 里面删除了,成就神马的都无所谓了。人有时候要学会放弃,是吧。

所以我就开始想游戏制作者为什么要往游戏里面加入成就系统呢,是想让游戏玩家花更多的时间来玩游戏吗?我觉得对于网络游戏,这个是成立的,因为网游(国外的)大部分是靠游戏时间来赚钱的,只要游戏同时在线人数多,玩家每天/每周花费一定数量的时间来玩游戏,那么游戏的制作发行公司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可是每款游戏都是有周期或者是寿命的,当同时在线人数达不到服务器运营的成本的时候,关闭服务器就是最后的选择。因此对于网游来说,能尽可能的笼络住网游玩家,让他们无限期的呆在服务器上,是游戏公司的终极目的。成就系统恰恰在延长游戏时间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现在的玩家打什么都太快了,游戏的内容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创作的速度,而且网上攻略泛滥,很多玩家无需探索,直指目标,大大缩短了制作公司对玩家游戏时间的预期,因此成就系统的出现是很好的解决手段。可是,但是,然而,but, however,那单机游戏呢?单机游戏有什么错,为什么也被加入了这么无聊的成就系统?老子用简单模式通一编关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困难模式呢?靠。还有那些制作者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成就系统,有意思吗?前面说了,我只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玩单机游戏的美男子,不用去想联机啊,网络延迟啊,没有人骚扰啊,不用想成就达成没有啊,只想沉浸在制作者为我们创造的游戏世界中啊。

所以,我觉得,对于单机游戏,完全没有必要设计成就系统。如果你说非得有,必须有,这是大势所趋,那好吧,请将成就系统与游戏完成度绑定,比如说一款游戏一共10关,那就10个成就好了,完成1关就是解锁一个成就,这样我还没进入游戏就知道自己打到哪里了。千万不要搞出什么与难度挂钩的,与各种乱七八糟的奇葩设定挂钩的成就,好吗?

《堡垒》Bastion 游戏体验

买了新电脑,自然要玩新游戏。不过我最近一直在玩的有些 Bastion 却不是很新的游戏。Bastion 在2011年就在 Xbox 平台上首发,同年稍晚的时候在 Steam 上发售。我的这个游戏应该是在 Humble bundle 上买的,一直存着没玩,就等着新电脑呢。在这里推销一下 Humble bundle 这个游戏销售平台,经常会推出非常低价的游戏包,当然是打着慈善的名义,我们也是需要帮助一下嘛。

第一眼看上去,Bastion 的画面是一种很明亮的颜色,非常鲜艳。看起来很惹眼。对于我这种看着暗黑2看了这么长时间的人来说,这么鲜明艳丽的颜色真是很美啊。

Bastion 的世界貌似是一块一块石板搭起来的。当我们的主人公 Kid (小孩) 往前走的时候,一块一块的石板会随之升起来,很有意思。不过看多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了。剧情主线是收集水晶,建立 Bastion,以供遭受摧毁的 Caelondia 的人们来此生活。当然每个游戏都有一个剧情,有的剧情复杂,有的剧情简单。Bastion 的故事就比较简答,主角一关一关的打,收集水晶,最后重建 Bastion。

游戏有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讲述者(Narrator),就是一个很厚的老男人的声音,伴随着游戏的始终,游戏里很难听到其他人的声音,除了打通关后会有一个女子的声音外,其他的人声全部来自这个老家伙。我看网上有人很喜欢这个人的声音,呵呵,配音也是蛮拼的嘛。游戏的音乐相当的赞,背景音乐非常好听。

主人公可以持有两把武器,还可以使用一些特殊技能。作为一款 A-RPG (动作类角色扮演)游戏,技能有些略少。不过考虑到游戏的体量就这么大,玩一上午可以通关的状态,想要更多的技能恐怕不太现实。玩家控制的角色可以通过打败敌人升级,获得更多的生命值,当然升级也可以通过一些技能瓶来升级一些能力,不如说血瓶的数量啊,特殊技能瓶的数量啊,之类的。武器的升级也相对简单,升级需要花费一些水晶之类的东西。这种水晶也就是游戏的主要货币,还可以在商店来购买相应的材料来升级武器。总之就是比较简单的升级方式了,没有太多的说法。武器每一次升级有两种选择,在升级后可以任意切换两种选择的升级,这方便了许多,因为有的时候玩家需要武器的一种升级,有的时候需要另一种,特别是面对不同类型的敌人的时候。武器我最喜欢的是卡宾枪和迫击炮。

总而言之是一款比较很容易上手的游戏,当然玩好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特别是像我一样总想把 Steam 的成就100%达成的人。

我的 Steam 账号:cljoklh,欢迎加我。

装机DIY

先上装机列表:

1. 机箱:Silverstone SG05BB-LITE Mini ITX Tower Case

case

2. 电源:Silverstone 450W 80+ Bronze Certified SFX Power Supply

power

3. 主板:Biostar Hi-Fi B85N 3D Mini ITX LGA1150 Motherboard

motherboard

4. CPU:Intel Core i3-4150 3.5GHz Dual-Core Processor

cpu

5. 内存:Crucial 8GB (1 x 8GB) DDR3-1600 Memory

Ram

6. 硬盘:Sandisk Ultra Plus 128GB 2.5″ Solid State Drive

hard drive

7. GPU:EVGA GeForce GTX 650 1GB Video Card

gpu

8. 光驱:Samsung SN-208FB/BEBE DVD/CD Writer

dvd driver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还买了个USB无线网卡,连接光驱的电源线等,加上税大概一共$650加元,还是很实惠的。操作系统安装的是 Windows 10 Preview 64位简中,现在是预览版,不用花钱,等明年正式发布后可能要加钱吧。

先说说为什么买个台式机呢,主要是玩游戏,呵呵。嗯,娱乐功能也是电脑的一大功能嘛,本人的笔记本还是3年前买的,集成显卡,CPU 也是奔腾的,功能不强大,看720p视频还可以,看1080p就出现掉帧的现象,十分卡,就更不用说看4K视频了。游戏的功能就更不用说了,只能玩一些10年前的游戏,只能玩暴雪的了,呵呵。因此,十分有必要买个台式机。考虑到今后的使用,回国后还可以作为家庭的主力台式机使用,所以先买先用,早买早用。

攒机肯定是先选机箱。我的机箱选的是一个比较小巧的,但是扩展性还不错,有光驱位,可加载一块3.5寸硬盘,一块2.5寸硬盘。后来实际装的时候感觉2.5寸硬盘位还可以插进去一个2.5寸硬盘,不过没试过,不行的话就装 m-PCIe 接口的 SSD 吧。机箱是 mini-ITX 机箱,主板很小巧,跟笔记本的主板差不多大。显卡只支持10寸大小的显卡,不知道一些10.5寸的可不可以插进去。机箱对显卡大小的支持不是很理想,也是一个小失误吧。因为是 mini-ITX 机箱,所以电源也很小巧。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机箱标配了一个120 mm 风扇,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了很多网上别人的帖子,上来就是把这个标配的风扇换一个买来的风扇。个人觉得这个风扇的噪音还不是很大,至少我没听出来很大的声音。机箱的散热应该做的还可以,因为CPU的温度一直在40度以下。而且机箱的箱体在风扇位都是打了那种一个一个的小洞洞,可以帮助散热吧。这样对除灰的效果好不好就不知道了,看一两年之后的机箱内怎么样吧,呵呵。机箱的选择基本上就是这些。哦,对了,选择这款机箱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将来想把它带回国,得能放在旅行箱里。

选择主板来说一是价格,二是因为音质比较好,省却了安装声卡的麻烦,而且就这么大的主板,只有一个 PCIe 接口,只能给显卡,不可能额外装声卡。该主板的好处还有就是 USB 的接口比较丰富,板载两个 USB 3.0 接前面板,背部有4个 USB 2.0 和两个 USB 3.0,足够使用了。而且还有两个网卡接口,不过基本上用不到。主板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情况,比较主流。

电源买的是450W,感觉买的有些失误了,将来升级显卡什么的肯定要换800W的。

CPU买的最便宜的 i3,将来升级 i7。CPU 的风扇用的是 Intel 标配的风扇,感觉还可以,将来升级 i7 可能买个水冷的。

内存买的最便宜的 8G DDR3-1600 内存,短期的将来再买一个,升级到16G 就到头了。

硬盘必选 SSD。用了 SSD 真的回不到 HDD 时代了,开机5秒。真的,真是5秒开机,爽死了。不过这块 SSD 只有120G。将来可能再买一块 256G 或 512G 的SSD接在 mPCIe 接口上,软件什么的装在 SSD 上,基本上就够用了。3.5寸的硬盘暂时没买,将来准备买 4T 的希捷 Hybrid 硬盘,容量大,速度快。

显卡买的也是比较便宜的一款,入门级,EVGA 的 GTX 650 1G。将来看情况换一个$600的显卡,可以用很久。不过即使这块显卡,也能以中等配置跑2014年之前的游戏了,所以说还不算太过时。

光驱是一个最便宜的DVD RW,薄款。说到看蓝光准备入 Xbox One 看。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该机的可升级性还是很高的,呵呵。

Blackberry Q10 使用感受

前段时间写进展汇报写得痛不欲生,就买了个 Blackberry Q10 来犒劳自己。这部机是我早就想买的了,作为铁杆的黑莓粉丝,能享用最新的 OS10 系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Q10 的做工没得说,我买的是黑色版本的,第一眼看上去,高端大气是最初的印象。全键盘,3.5寸屏,手机握感良好。既然是全键盘,打字的方便快捷以及易用性应该是该机的卖点。就我个人的使用感受来说,打字可能比我用过的古老的8700差了一点,毕竟8700的键盘面积更大,单个按键之间的距离更大,打字更舒服。不过Q10的打字感觉应该是市面上最好的了,甩开触屏机几条街。我还和几个室友进行过打字比赛,我用我的黑莓,他们有拿 iPhone 的,有拿 Nexus 4 的,英文打字我是第一,中文第二。可能是因为我中文输入的比较少,存在手机里的词库比较小的原因吧。

键盘上方的3.5寸屏幕给我的感觉是稍小,不过胜在单手操作上。打字需要双手,而且只有全键盘打字方法,不像之前的黑莓手机,支持其他输入法。不过如果你只想刷刷微博,看看视频,那这块3.5寸的屏幕就完美的适应了单手操作的需求。刚开始的时候用一些 Android 的转制 app,触屏的灵敏度感觉不是很好,不过后来发现应该是转制的原因,原生的 app 都没有这个问题。

相机的功能还行,我不是经常拍照的人,对焦速度肯定没有 iPhone 那么快,这必须要承认,但是一般的使用还可以胜任。

手机的续航嘛,一天的时间如果不是重度使用的话,我一般还剩30-40%的电,还可以。这是在我看1个小时微博、推特、网页的情况下,而且经常收发邮件、短信,BBM。不过看视频的话可能会比较费电。

手机的系统是10.2,还没有升级到最新的10.3,但是系统很流畅。对于黑莓来说,最大的软肋就是软件app的缺乏了,BlackBerry World 里的 app 数量和质量都没法和 iOS 或者 Android 相提并论。不过随着10.3的发布以及普及,对 Amazon App Store 的支持,这方面的问题会得到改善吧。

OS 10 系统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那个 Blackberry Hub 了,也是黑莓在软件方面最大的价值所在。给我的感觉就是,完虐 iOS 或者 Android。这个 Hub 真是太方便了,无论是短信,邮件,电话还是 BBM 信息、Twitter、Facebook 等都可以在里面查看、搜索、编辑、发布等。就是一个信息的聚合平台。平时只要将屏幕往右滑动就可以呼出这个 Hub,非常方便。

还有就是浏览器,简单来说就是快,给我的感觉是比 Android 的 Chrome 更方便,因为它支持快捷键的设定,而且还支持 Flash,这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app 不足的劣势吧,毕竟你打开优酷的网页,可以直接加载看视频。系统自带的其他 app 依然完美。比如说日历,真的是我用过的最好的日历。而且日历在系统界面下,是能显示日期的,不知道每天晚上12点的时候会不会像锤子手机那样有撕页的效果。计算器也不错,怀疑锤子是不是参考了这个界面呢。

总结一下,我用过的最好的黑莓产品,无论是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黑莓的宣传可能不够,而且在国内的发展不好,OS 10 的设备至今没有行货,真是的。应该是我未来2-3年的主力机。

柏林墙倒塌25周年

 

今天是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我当然知道柏林墙倒塌的重要意义,也知道有关柏林墙的一些奇闻轶事,但是我能想到的却是我在小学时候的一件事。我的小学是处于郊区的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小学校园本身就处于体量更加巨大的大学校园之中。有一年夏天,具体是哪一年我忘了,那时我应该还挺小的。班主任通知说我们要去大学的校门口列队迎接领导的到来。我们都看过新闻联播里面,每逢有其他国家的元首来访,都会有一群小学生笑容满面的站在机场上迎接他们。当时我的想法是,帅哦,唯一的不同就是人家站在机场上,我是在大学校门口。哦,还有的不同可能就是人家迎接的是国际友人,我们迎接的是不知哪来的领导。从小以来“领导”这个词总给人一种高大神秘的感觉,他们永远有人簇拥,永远在巡视,永远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欣然听到这个任务,我也很兴奋。但是其实内心更兴奋的想法是,有半天时间不用上课了,可以去学校外面的地方去玩,想想就觉得有意思。自然而然的,那时的班主任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目的,总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些活泼好动的,一些不太听话的,一些站没站样坐没坐样的,就被排除出这次神秘而庄严的活动之外了。相比于他们,我们能参加的自然处于鄙视链的更高一级,看他们的眼里也有了些许不同。当然,鄙视链没有就此截止,有少部分是学校组织的所谓“鼓号队”的成员,就是每次大型活动打鼓吹号的一群人。当初我们以能进这个组织而容,一是说明你形象好,气质佳,二是说明你音乐天分不差,而且每次运动会走队列之类的,他们都发一双崭新的白手套,都拿着家伙,走在队列的最前面,耀武扬威,好不光荣。说回迎接领导这回事,处于鄙视链的最高端,就是鼓号队的这些成员,他们被安排在大学的校门口的位置,又是处于队列最前面的位置,自然得到了我们其他人发自内心的羡慕嫉妒恨。不过我的这种情绪没有滋长多久,就被另一种情绪所左右了。我们列队来到指定位置站好,人与人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是这所大学刚进校门正对的一条大马路,双向四车道,好像刚刚铺好,不知道跟迎接的领导是否相关。我们到了指定位置,站好,由于我们来的早了,大家就开始开心的玩起来了,与相邻的同学说话,东看看,西望望,还是挺开心的。不过很快就被老师制止了,因为听说领导是坐车过来的,突然间就可能降临,还是小心点好。就这样大家克制的站了一会,还是觉得没意思,老师也觉得这样端庄的站着也不是回事,就让我们原地休息了,说等领导来的时候,鼓号队的人肯定会鼓乐齐鸣,到时候我们只要听到他们的声音,再立正站好就好,毕竟声音的传播速度比汽车快。还有就是有领导的车经过的时候,我们要很热情的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有没有手部动作我就不知道了,想来应该有,如果只是大家集体站在那扯着脖子朝一辆小轿车喊的话,估计有点吓人。当时具体喊了几次我忘了,只记得隐隐听到鼓号队的声音后,我们就陷入了狂热的呼喊中,等小轿车一过,我们还不忘朝汽车排出尾气的方向发出最后几声用力的嘶吼。领导的行为和决定有时候是飘忽的,捉摸不定的。因为我清楚的记得当天我们不止喊了一次,也有可能有很多领导从不同方向,相遇到此,接受我们的呼喊;也有可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但是由于小汽车的速度不同,来的时间也不同;也有可能是两者的结合,从不同的地方来,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当初设想了这些不同的版本,不知道到底哪个是领导的真实选择。不过后来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因为我们嗓子哑了,腿站麻了,目光变得呆滞了。当送走最后一辆车后,我们还等了一会,好像是为了防止有落单的领导。然后我们就集体回去了,回到学校,看到在学校玩的正开心的是没去的同学,所谓调皮捣蛋的,看到比我们更不堪的是拿着鼓和号的同学,因为我们只是喊,他们还拿着乐器在操作。所以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操,我们被耍了。这个结论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那个上午,或者下午什么也没干,在那充当了半天人体喇叭,其实如果科技先进一点,把我们的欢呼声录下来,循环播放也可以。如果想要真人这种动态的效果,也可以搞一堆小学生形状的人形气球,下面拴个绳以免飞走,绑在那里随风飘动。更逼真的可以用不同款式,不同笑脸,不同性别的,做的跟秦始皇兵马俑一样。不过囿于科技的落后,我们,一群来自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的小学生们,被摆在那了半天。后来,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先是觉得领导是傻逼,小学的领导是傻逼,竟然轻易服从大学的领导,同意让我们去当人体喇叭,大概是为了自己的升迁吧;大学的领导是傻逼,竟然为了迎合更大的领导,拍脑门想出了这种用小学生当人形喇叭的欢迎方式;来参光的领导是傻逼,竟然欣然接受这种以牺牲小学生的上课时间为代价的迎接方式,甚至不会学着电视里的外国傻逼们,下车跟几个小朋友握握手,摆摆样子,而是径直开了过去。总结起来,所有的傻逼都没有为我们小朋友着想,这些所谓的人民公仆,不过是一群为了自己的升迁,面子和癖好而存在的东西。我们还能指望他们什么呢?说回柏林墙,今天是柏林墙被推倒25周年纪念日。25年前,好像并不遥远,一堵阻挡东西方的有形的墙被推倒了。可是今天,那阻挡互联网的墙,政府大楼的围墙,乃至当初我们这些欢迎的小朋友组成的欢迎人墙,到底是阻挡了一些人的虚荣心,一些人的童心,还是社会的良心。那些横亘在我们心中的墙,何时才会被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