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最近看了哈佛的公共课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的视频。老师探讨的是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老师举了个例子,如果你是个开车的司机,突然发现刹车失灵,而这时车的前方有5个道路施工人员,你不可能停下车子,避开前方5个人的唯一办法是转动方向盘,向道路侧面的1个人撞去。是1个人还是5个人?这是个问题。老师想让我们思考的就是在道德方面,是应该撞1个人还是撞5个人。同学们众说纷纭,有不同意撞5个人的,也有认为撞1个人是犯罪。老师最后强调,道德的考虑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撞1个人对于社会的损失肯定少于撞5个人。所以应该撞1个人。

老师还将例子做了变化,你是个旁观者,发现一个失控的汽车正要撞向前方的5个人,不但刹车失灵,转向也失灵,而你旁边有个大胖子,你将胖子推到车前就可以阻止汽车撞向5个人,代价是这个大胖子必死无疑。结果没有几个人会去推大胖子。

老师还举了个福特汽车的例子。福特发现新开发的汽车的油缸有问题,生产一定量的汽车中有一定比例的汽车油缸会发生爆炸,而这种爆炸已经为公司带来了许多的诉讼和索赔,而防止爆炸造成伤害的唯一办法是在油缸上加一个挡板。福特公司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如果为每辆车加挡板的生产成本远远大于由于部分爆炸而导致的诉讼和索赔,因此福特公司没有为汽车油缸加挡板,而宁愿承受许多的诉讼和索赔。老师在这里想说的是道德的考虑要从实际利益出发。但是有同学就质疑说爆炸造成的受害者的亲人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创伤,对社会也是不利的因素。老师坦诚是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给道德定价,道德的价值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所以这里要从实际利益出发。

老师还举了个政府方面的例子。捷克政府想推动对烟草行业征收更高的税收,以保护人们的健康。结果经过计算,多征收的税远远小于因为吸烟所引起的医疗支出减少的数额加减少的社会保险的数额,因此捷克政府没有实施增加烟草税收的法律。

这些例子我还没有想清楚,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判断。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会选择不同的答案,比如站在福特公司的角度,我同意不加挡板;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又觉得不加挡板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

深夜两点

昨晚“被”师兄叫去做实验,一做就到两点。金鑫、王翔大呼上当受骗,三个师姐貌似三点才回去。不过我倒觉得无所谓,研究生嘛,偶尔熬熬夜也是可以理解的。实验到两点左右,还没完,金鑫急着回去,我却一点也不觉困倦,就是头脑有些恍惚,心情奇好。与师兄告别,互相说着不必要的客气话。从楼里出来,空气异常的清新,也可能是天冷的缘故。抬头但见满天繁星被乌云遮去了大半,不远处的食品院楼不知哪间实验室依然亮着灯,里面人影婆娑。于是,我告诫自己已经是研究生了,已经在这个学校有第五个年头了,已经很久没回家,已经……路上没有人影,近来北苑修路,本来好好地马路铺满了碎石,工程因连绵的阴雨已经不知拖了多久。好在最近是冷空气南下的间隙,可能会加紧施工。到宿舍楼门前,按门铃,我仔细试了试上着锁的门,想起曾经本科时半夜几个男生回去,其他人用身体别开锁着的门,一个个将身体塞进门里,进来后还担心怕吵到值班的大爷,然后快步冲回宿舍。当时的我还不喜欢很晚还在外面喝酒,现在则努力适应着这样的生活。看着大妈穿着军大衣从里面出来,睡眼惺忪,末了不忘叫我们登记。到寝室时其他人已经睡熟,我上床,躲进被子里,久久不能入眠。

资料室室主

最近我荣升资料室室主,下面就资料室的优势作以简要介绍。资料室乃全实验室活动之中心,无论是吃饭、下片、看片、玩游戏等等学习室不好意思做的猥琐事情都可以在资料室得到充分的满足,电脑上病毒无数,这都是为了提醒各位同学笔记本上是否安装杀毒软件,并且要定期更新哦。资料室设施齐全,内有烧水之锅炉,烧出来的水富含矿物质,足可以保证人体每天所需Ca、Mg等微量元素的摄入,打印机更是装订打印、答辩毕业之必备工具,每页论文上还可以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动打印出花纹来,装饰效果极佳,导师看了都说好,我们都用她;复印机可谓研一同学考试的法宝,课件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该复印机纯手动,打印一次卡纸一次,充分锻炼了各位同学的动手能力。资料室最重要的当然是资料了,刚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传单,从大学的入学信息到母猪的产后护理,一应俱全,但要说最全的还是Sigma公司荣誉出品的试剂列表,远远望去就是一排排大部头著作,足可以以假乱真,近看却发现囊括了从90年代初到09年各年的试剂列表,试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还是那句老话:Sigma~天天见!但要说资料室最最人性化的设计就在于冷气常年开放,真正做到了冬冷夏凉,在学习室呆时间长了是会热的,是容易得甲型H1N1流感的,那么来资料室吧,这里是您温馨的港湾。谢谢。

没有BT,没有VeryCD,没有译言

最近有关部门封停了国内400多家P2P网站,BTChina和VeryCD首当其中。这个不好理解,因为像VeryCD只是提供一个中介的性质,网站上放的是“种子”,而不是影视作品本身。这就像我去商店买了个正版的《蜗居》DVD,我看完了,然后想借给别人看。而我一时又找不到谁想看,就写个布告告诉别人:我有正版的《蜗居》,我看完了,想借给别人看。而现在这种布告以“种子”的形式出现在网上啦,实物的DVD也变成了视频,我们不用跑到别人家里去拿这个实物的DVD了,只需让别人共享他们的视频就好了,方便省事。现在国家说这个是侵权的,好吧……但是如果这样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译言网的封停就更不好理解了。译言网是以翻译国外互联网上的文章为主要目的的。虽然有些文章对我国政府不利,但总得听听“不同”的声音吧,不能总像“参考消息”一样刊载全是一片叫好的文章吧。批判一点对政府的建设,对我国的民主建设也是有好处的吧。很不理解。

上火

前几天晚上我正高高兴兴的泡着一杯菊花茶,看着一朵朵小菊花在水杯中盛开,觉得还是挺好玩的。不料一个师兄见到告诉我说喝菊花茶是去火的,问我上火吗?我这才知道喝什么茶原来也是有讲究的,喝菊花茶去火,我说我怎么有越喝越冷的感觉的?那有什么茶是越喝越热的吗?不晓得啊。

实验室有个师兄是做吃羊肉为什么上火而吃鸭肉为什么去火的,呵呵,真是有创意。不过他是用大鼠的基础体温来代替上火啊什么的,不甚了解,以后应该帮这个师兄做做实验,说不定以后我也要养些小白鼠呢。

世界末日?

刚看了《2012》,没想到共享事业如火如荼,还处在公映期的灾难巨作《2012》就已经在IPV6上有R5版本了。真不知道那些在前几天花了好几十大洋去新街口看电影的家伙们看到我在这狂看心里是什么滋味呢?嘿嘿,看自己的电影,让别人去电影院花钞票吧!可能是由于这个片子的视觉特效做的比较好,我今天晚上从ZZ那回来的时候看着维景大酒店的高楼怎么感觉有点歪呢,好像一种要倒的感觉,嘿嘿。说实话这种片子还是挺能让人有一种要相信的冲动的,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很有可能看后婉儿一笑,继续他们的生活。对于我,好莱坞的片子也就这种特效特别好的还能看下去吧,比如《变形金刚2》啊之类的,像其他一些类型的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吸引人的地方了。即使像《2012》这样的片子,我相信存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时间不会超过明年元旦,或者春节,在我看来我可能圣诞节就会忘了吧。

考试

今天上午考“自然辩证法”,昨天下午考“高级食品微生物学”。这两天连续的赶场考试,而且都是开卷,手都有点写硬的感觉。“高级食品微生物学”的老师仍然是晓葵姐,虽然她已经很大了,可是长得看起来还是挺年轻的。考试的内容以上课讲的内容为主,还有一些同学讲的PPT的内容。我觉得这种开卷考试就应该考些创造性的、设计性的内容,尽考些课堂上讲的内容难道是考我们谁上课笔记抄的最多(其实我们用的资料都共享了)?结果只有一道题考察了设计实验的内容,这题我答了整整一页,导致后面的题都没有时间写,字迹甚为潦草(结果老师鉴于大家都没有时间又宽限了很长时间)。今天的“自然辩证法”就更没有新意了。我觉得这种课吧应该尊重人家作者的原意,中国老师或者说教我们课的这个老师总是习惯“与时俱进”,就是说把人家的观点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结合往往偏离了作者的原意,掺杂了许多不知是谁的观点。本来早就对这个老师很反感了,一点思想都没有,好好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让他讲成那个样子。上周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恩格斯的原著,发现好多观点跟老师讲的都是完全不一致的,人家很多观点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结果被老师一“解释”就解释的变味了。我觉得还是这个老师的水平不够,没有自己的观点,竟是抄别的书上的观点,还有可能原著看的遍数不够,我看了不到两遍都觉得这书看一遍就有一遍的意思,每次看都不同。其实“自然辩证法”真正学好了对科研的帮助时很大的,其中很多的观点如“量变与质变”、“相对于绝对”等等的观点都是很符合绝大多数科研实际的。我觉得今后很有必要老师拿着恩格斯的原著,上课对照着原著进行讲解,省得上课尽是偏离原意的胡乱发挥,信马由缰。

听报告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听无聊的报告有多无聊:首先,你会对他所讲的东西产生不出一丁点的兴趣;然后,你会有很强的冲动打断他的报告,向他提出很多的问题,并且幻想他回答不出的窘境;再然后,你渐渐失去了反驳的动力,变得厌倦;到最后,你想直接跑掉。今天晚上我就经历了以上四步。

现在我总结出千万不能听的报告的类型:1、人很多而没有座位:这种报告除非很有意思很有意思,或者你对他所讲的内容很有兴趣,否则千万不能听,到最后连走的机会都没有;2、报告人是官员:他将的内容与学术的关系不是很明显,有一部分学术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政策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大的启示性内容;3、报告人抱着扶贫的态度来的:这些人基本上对于中国的学术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位,以为中国依然是那个穷国家,没有什么科研,所以讲的都是科普性质的东西,我们早就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无聊;4、本校毕业到差些学校去当老师的人:这些人基本上没有进步,甚至退步,所以我们比他们的水平高。

强烈推荐的报告:1、海归/华人教授:这些人有国外工作的经验,有的甚至在国外当上了教授,他们往往接触到了最前沿的领域,讲的东西都是他们研究的东西,我们能够从他们讲的东西里吸收到很多很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他们会说中文!中文很重要,这样能够保证我们的信息接受率能够达到80%以上,甚至到90%以上;2、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教授:说的我们能够听懂40%—50%,这已经是很高的接受率了,我们能够大体掌握他们在研究什么,虽然他们很可能会对一些前沿领域有所保留,但是和他们交流仍然是令人愉快的经历。

上周

上一周徐跃回来了,老罗,郭晋也来了。昨天他们又都走了。这些漂泊在外工作的孩子应该挺寂寞的,我想,独自一人在外,没有同学,刚到单位也没有熟识的同事,还没有女朋友(徐跃没有)。徐跃在酒桌上讲了许多关于食品企业的事情,听来很有感触,看来我们国家的食品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天很多人都喝醉了。

上周我也感觉怎么基本没干什么呢,没怎么看文献(虽然我也不知道要看哪些方面的文献,都是随便乱看的),也没怎么看统计学的书。而且我发现自己有点懈怠的倾向,晚上如果从ZZ那回来才不到九点就想往寝室一呆,啥也不想干,其实如果我去中心资料室的话还是可以看很多书的。有的时候上午两节课后到中心也不想干什么,基本都在上网玩,我想这也是很浪费时间的,以后应该改正,毕竟研究生只有区区两年半的时间。

白天愁课题,晚上愁课题,一直都愁课题

课题还不定下来,真是快疯了。在漫无目的的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找到了两个比较和我胃口的方向:一个是肉及肉制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另一个是我凭空想象的肉制品中铁的吸收。第一个比较中规中矩,老生常谈,不过我们实验室做的也不多,主要有两反面:一是肉中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检测;二是肉制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我们实验室对于后者做过一些研究,比如说多环芳烃啊,苯并芘啊,硝酸盐啊之类的,前者则基本没有做过,貌似是基本没有做过(我们老板当年是研究瘦肉精作为饲料添加剂起家的,我现在来检测肉中残留的瘦肉精是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呢?嘿嘿),不过肉中的残留更可能是动物科学那边来做,我们做的机会会很少。反观后者,我们实验室虽然有所涉及,可是并不多,断断续续有几个博士或者硕士在做,与那些什么传统肉制品的改造啊,什么肉蛋白质凝胶机理啊相比就相形见绌了,人家那是一堆一堆的博士硕士在做。不过我们现在实验室有一种趋势是转向微生物方面,在这方面倾注的力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上一届的很多硕士和博士在做。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所谓的肉的成熟机理方向,进来也是相当的火爆。而我引入的这个铁的吸收则转向了肉制品的营养方向,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实验室的一大创新啊,可是怎么我给老板发邮件老板都不回复呢?我就很郁闷。赶紧回复啊,这方面国外研究不多,国内想都不用想,我一查根本就没有。唉,一个大好的课题啊,一个可以申请千万级基金的项目啊。老板难道只知道出国玩吗?打乒乓球吗?杯具啊。

PS:我是一只茶几,上面放着很多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