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口的难题

最近回家,先是忙着结婚,然后是处理一大堆跟毕业有关的善后事宜,然后可能就是准备出国的东西了吧,总之有的我忙。

感受最深的就是毕业后的事情,主要是三项,分别是户口、档案和党组织关系。相比之下,党组织关系竟然是最容易办成的,先到区委组织部换介绍信,再到街道换介绍信,再到社区交介绍信,然后交了党费把回执寄回学校就算完成了。怎么样,简单吧?呵呵。其实档案也算简单的,到本市的人才市场寄存档案,凭报到证即可。不过坑跌的是我的报到证的地址写的是区一级的人事局,市人才市场不给落。所以只能再跑到区一级办理,总之也最后顺利的落下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何后患。最后说说户口,最让我气愤的就是这个落户的问题。首先落户需要一些材料,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所需的材料你到网上是绝对查不到的,如果能查到也是八百年前办事需要的材料,绝对不会有更新,所以逼着你非得要跑到当地派出所才能知道要带什么东西。等带齐了所需的材料后,我们就来到了当地派出所。管户籍的民警看了一下我的报到证,然后说我的户口迁移证上的地址不对,不能落户,非得让我拿回南京去改。可问题是我们家ZZ拿的户口迁移证上的地址也不对啊,人家派出所就给落了,真是奇怪,各个区还不一样。我们只好悻悻的离开了派出所。好在我爸给一个认识的人打了个电话,然后那个人不知道又通过什么关系疏通了一下,就告诉我们说可以了,去吧。我去,我是去还是不去啊,我都不好意思见那个户籍警。你说不可以落户,想必你是有什么法律法规条款文件神经的吧,你倒是遵守这些规则坚持原则啊,怎么能找认识的人说一下就可以了呢?难道她给我落户是违反了什么法规?应该不会,因为我家ZZ也成功落户了,所以只能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她完完全全就是刁难我们。唉。到那里比较顺利的就办完了落户的手续,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我是不知道该民警是怎么想的,你说她到底想得到什么呢?难道说给我们公民提供方便不是自己应该做的吗?难道她想趁机索贿一下下?真是奇怪了。好像我们纳税人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一样,我们拿钱养这些所谓的公务员,竟然得不到应得的服务,我们是否该给个“差评”呢?可以退货吗?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个牛结实——评《杀生》

资料室的电脑上有别人下的电影《杀生》,本来没打算看这部影片,碰巧有空就看了。之前也看过该片的介绍,总体感觉像悬疑片一样,结果看后才知道是一部糅合了喜剧、黑色幽默与悬疑的影片,看后让我有很深的思考。

先说剧情方面,剧情比较简单。四十年代,西南,长寿镇,镇上的人们生活安逸,以长寿为荣。然而就像每个表面平静内里波澜的小镇一样,长寿镇也有一个人们都避如瘟疫的人——牛结实(黄渤 饰),其父是当年定居到小镇上的走贩,此人如无赖一般,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在几次破坏了镇上的规矩后,镇里人实在拿他没办法,请回了留过洋的牛医生(苏有朋 饰),牛医生的祖辈皆因牛结实窒息而亡,因此对他也是恨之入骨。在牛医生的精心策划下,全镇的男女老少共同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让牛结实觉得自己有病,最后牛结实就真的有病了,死了。故事的真相由负责调查的医生(任达华 饰)徐徐揭开,作为叙述者,道出了牛结实是如何被众人“设计死亡的”。整部影片以倒序开头,中间又夹杂了插叙,据说影片有多个长度的版本,我看的版本在剧情叙述方面稍显忙乱,如果时间更长的话,可能会更好。黄渤的演出一如既往的生动,在饰演小人物方面,特别是这种有类似无赖、痞子等角色上,黄渤始终可以得心应手。反观作为叙述者的任达华的表现则没什么亮点,人物形象极不鲜明。

记得初中的美术老师跟我们说过,如果你见到的每个人都对你说:你是精神病,那你就会变成精神病。电影《杀生》的结局也是这样的。牛结实不是生理上死亡的,而是心死了。当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对他避而远之,都认为他有病,都设计让他自己认为自己有病,他不为别的,也会认为自己有病的,离死不远了。牛结实就是这样被人设计死的。

当然我们不能关注影片中牛结实的死,而应关注牛结实本人,他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镇里的每个人都恨他,想让他“消失”。说实话,我的生命中遇到过这样的人,男性,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特别喜欢欺负或者骚扰别人,当你试图还击或者遏制他的这些行为的时候,他反而很开心,显得很贱。他的生活就在每天上演的聊闲与反聊闲中度过,似乎很充实,与人斗其乐无穷,并不把别人的讨厌当成自己的孤独。不过当所有其他人都不和他玩,都不理他,他欺负别人别人也无所谓的时候,他才会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因为别人不和他玩了。这种情况,要么是其他人都长大了,要么是其他人忍无可忍,共同对付这家伙。不过我想说的是,牛结实这样的人,其实为其他的男性同胞树立了男子汉的榜样。就像在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里,北京巴学园里一个经产欺负别人的小男孩,最后也会被善良的老师教导成一个小领导者,因为这样的人自身充满了能量,不但能够激励自己,也能鼓舞别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反过来看牛结实,在长寿镇这么一个闭塞、安逸的小镇里,他一定证明不了自己,因为所有其他人想过的都是这么一种封闭、安稳的生活,除了他。他是镇里能量的源泉,他有无穷无尽的想法,他有无比结实的身体,他是镇里男性的化身。可以想见,如果他走出镇里,出去闯荡世界,或许能闯出一片天地;亦或者长寿镇受到外来的威胁,他一定是第一个起来带领大家反抗的领袖。只可惜他生活在平静的长寿镇,自己的能力无所发挥,自己的能量无所释放,只能与其他庸人玩了。

而到电影最后,牛结实被大家所唾弃,被大家骗得相信了自己身上的癌症,自己拖着棺材走出小镇的时候,他也完成了自己内心的救赎,将自己之前抢过的、骗过的都还给了他人,一个人独自离开了小镇。

中国移动139邮箱使用感受

最近新入手了一台黑莓8520,赶着就办理了移动的139邮箱业务。因为大家都知道黑莓的Push Mail功能是它的优势所在,只要一有新邮件,可以做到秒送到黑莓机上,而且邮件内容经过压缩,大大减少了网络流量的使用,可以说这一功能对商务人士是很有用的。但是,恩,确实是但是。黑莓的Push Mail功能在国内的费用是很贵的,据我所知江苏移动的BIS业务(包含Push Mail和Blackberry Messanger功能)的最低资费是¥98每月,而流量只有区区30M,真是又贵又不好用。好在移动推出了自己的“Push Mail”,那就是本文所述的139邮箱,功能虽然遭到阉割,好在价格不贵,免费版的有2G邮箱空间,但是不能安装手机客户端,5元版的有5G邮箱空间,可在手机客户端安装,好像还有20元版的,就没使用过了。

我选择的就是5元的139邮箱。从官方网站下载了黑莓的客户端,经过了异常复杂的安装过程后,终于可以使用了。之所以说复杂,是因为我之前也没有修改过黑莓机的Service Book,但是如果你经常使用黑莓的备份和恢复功能的话,相信按照安装指南来做也是很容易搞定的事情。安装好后进行简单的注册和设置,就可以使用了。邮箱的地址的格式为1××××××××××@139.com,当然也可以设定@前的用户名,我就懒得设,直接用手机号了。给本邮箱发邮件推送的还是很迅速的,基本上可以实现2分钟以内的推送。但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使用这个邮箱的,而是使用如Gmail,Hotmail,Yahoo等,要想用上这个所谓的阉割版“Push Mail”功能,就要将这些邮箱设置成自动转发,Gmail和Hotmail的自动转发很好设置,Yahoo就坑跌了,国内的yahoo.com.cn邮箱根本就没有该功能。好在139邮箱有代收邮件的功能,不过经过测试,代收Yahoo邮箱的邮件是默认标记为已读的,而已读的邮件是不会被推送到客户端上的,又一个坑跌的设置。好在我们有Gmail,似乎Google在各个方面表现的都极其厚道,将Gmail设置好代收,利用Gmail自动转发Yahoo的邮件被证明是可行的。

等所有的自动转发等功能都设置好后,我们就可以自动收邮件了。经测试,发送到Gmail邮箱的邮件基本上是2分钟内推送到客户端,Hotmail有时间不等的延时,Yahoo因为是由Gmail代收,延时也是比较严重的。不过好在我们用到了部分的Push Mail功能。不过不要高兴太早,当你用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TMD这货只能收邮件,不能发邮件啊,有木有,坑跌啊。别人给你Gmail发一邮件,你总不能用139邮箱给人家发回去吧。到此为止,似乎问题只解决了一半。

好在经过我的努力搜索,终于找到了一款黑莓机上可用的第三方邮件客户端LogicMail。此款软件是开源的,界面简单,方便易用,可支持多邮箱,是发送邮件不错的选择。不过本款软件不具备Push Mail的功能(废话,具备了还用139干什么)。在复杂的邮箱设置之后,终于可以用这货发邮件了,效果还不错,推荐大家使用。

至此,我们已经实现了阉割的“Push Mail”功能。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如果一封邮件发送到Gmail邮箱,Gmail会自动转发到139邮箱,139邮箱推送到黑莓客户端,你亲自察看,如果需要回复,可使用Gmail黑莓客户端回信,或者使用LogicMail回信。怎么样,复杂吧。

入手新手机

当获知CSC结果后,十分想买个新手机。早就想好了要买个新黑莓,在淘宝上逛了半天锁定了9300这款,问了卖家这款手机怎么样,人家很老实的回答:这款是翻新机…翻新机,翻新机,翻新机?我去。直接关了淘宝旺旺。话说国内黑莓的水很深,水深的意思就是除了行货,水货绝大部分都是二手的,除非你买的是刚出来没几天的比如说9900这样价格奇高的机器,否则全部,没错,全都是二手的。运气好的碰到个没被动过,没被拆过,没换过壳的机器,真是比登天还难。所谓的“全新机”都是换过全新的壳的机,看起来挺干净挺新的,其实内里不一定什么样呢。早年买过第一款8700g,壳子看起来不错,挺新的,可是灯光照射下发现机子一侧的壳有点松,再打开电池仓看到里面插SIM卡的地方已经锈了,虽然手机显示从来没用过,但可以肯定,一定换过壳。想起了这些,于是我就移步道京东,正好行货8520打特价¥999,一狠心就买了…

拿到手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啊,不一样啊,行货啊,泪流满面啊。全键盘跟8700相比瘦了一圈,不过键盘手感很硬,打字依然给力。诺基亚的全键盘跟黑莓相比简直弱爆了有木有,E系列的全键盘都是一个个小山包一样,点上去手肚直疼,这是发短信还是坐手底按摩啊。作为一个苹果iPhone 4S都是街机的时代,按照时髦的说法,可以说用黑莓是一种态度。触屏也是有相当大的弊端的有木有,虽然说看网页可能快一点,但是一旦需要键盘操作的时候那就是悲剧啊,有木有。一个个按键都挤在一起啊,操作失误率高很多啊。有人说你可以横放用两个手打字,可是横放的话两个手都够不到中间的键啊,有木有。还有小米手机,我去那就是一山寨机啊,你说你要是买不起iPhone 4S买MOTO和三星也就算了,你买小米手机那就是一……啊。有人还苦等网上刷屏啊,你们都被骗了有木有,这就是饥饿营销啊,这是在做广告啊。这手机一共就产那么十几万台,跟三星差远了有木有。今天去学校北门取快递的时候看到一哥们拿着一个刚到手的小米手机,还当着如风达快递的面做了简要开箱,你是上网刷网页刷多了吧,你也不看看小米的返修率有多高啊。

就不埋汰其他品牌手机了。不喜欢触屏,总觉得是女性采用触屏,大老爷们搞一触屏就像……不说了。虽然创造黑莓的RIM公司最近业绩不太理想,可能终究脱离不了破产重组的命运,不过伴随着QNX系统的发布,希望一切都有转机。如果你是商务人士,你有大量邮件要处理,你就知道BIS和BES有多么重要了。 Continue reading “入手新手机”

淮南纪行

五·一期间淮南一行,感慨颇多。本来五·一假期按照惯例应该是宅着的,至少不会出南京城。可是想到以后见本科舍友的机会愈少,还是应该去看看,于是决定跟小汉一起去淮南,二哥也从九江杀过来。买票神马自然不在话下,我发现我在旅行这方面有很强的控制欲,小汉跟我一起走应该不用太担心自己走丢或被拐跑。去的时候天气阴沉沉,幸好没有下雨,其实这几天淮南都是阴沉沉的,不过幸好也没有下太大的雨。到目的地是在中午1点多,徐跃在汽车站等我们,开车接我们去他家。我发现徐跃同学肚子又大了一圈,衣着也成熟许多,头发又少了几缕,正向着未来国家主席的方向发展,嘿嘿。中午在他们家吃过午饭,下午去森林公园的茶楼上喝喝茶,玩玩徐跃的pad(三星的),晚上去饭店吃饭/喝酒。第二天上午去八公山,中午在山下吃饭/喝酒,晚上在一个徐跃同学他爸的地盘上的饭店喝了一顿酒/吃饭。第二天上午二哥赶车先走,早上吃过宾馆自助餐,徐跃带着我去转了转全新的山南区,中午吃了传说中的牛肉汤,下午两点多和小汉坐火车离开。

流水帐记完了,说说感想与体会。我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与徐跃玩的比较好的同学都是官二代(这里绝无贬义)呢。也可能与这家伙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住在所谓的“城中村”,应该相当于市委大院之类的吧,自己是官二代,接触的同学、朋友等肯定也差不多。而且很奇怪的是这些人大学毕业后都回到了淮南老家。也许是老家的人脉更多吧,更利于自身发展的缘故吧。当然一个个都挺能喝的,按小汉的说法都是“体制内”的,当然这都是后话。我发现淮南还是个不错的地方,空气不错,城市比较小,但是该繁华的地方也很繁华,也不堵车。不过市内各区的发展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好像一般小城市都是这样的,好比市中心在一个区,然后可以开车开几十分钟才能到另一个区的中心地带,中间不是农田就是待开发的荒地。淮南之行的最后一天到了山南新区,整个新区全是破土动工的架势,这边是已经盖好的商品房,那边是正在盖的政府大楼,等等,淮南二中的新校区也在这里,看样子比白宫不知好了多少倍。可以理解,小城市的父辈们希冀教育能改变下一代,使得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按照目前的态势来看的话,中国人固有的安土重迁的思想会让下一代接受完高等教育的洗礼后回到这个小城,亲手接过父辈的担子。

对于这几天所见所闻,想到最多的是不同地域环境出来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想法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比如说从小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超级城市的人,他的想法肯定不同于一个从田地里走出的孩子。那么一个来自小城市的人呢?他们可逛的商场屈指可数,他们每天见到的人甚至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自己的朋友的朋友,他们的父辈不是同事就是亲戚朋友。他们对大城市是怎样看的?希望到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吗?他们生活过后又对自身的发展有没有重新的认识?这些是我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回答吧。

最后一天在淮南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徐跃因为开车从出口进入停车场而被铁路警察拦下,据说要罚款和扣分,然后他打了个电话给认识的火车站副站长就搞定了这个事。也许从这个小事上我们就能察觉到小城市生活的常态吧,那是一种混合了亲情、友情与现实制度冲突共存的状态。有人说中国人重私德而轻公德,有人说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把一切人际关系都可以纳入到夸大版的“家庭”里,也许从小城市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些说辞的证据。

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写作的一书《慢》似乎没有用母语写作的那样自然跟凝练。书中强调的是一种慢的状态,说话的慢,调情的慢,以致于做一切事情都要由着慢的节拍徐徐推进。书中也挖苦了不慢的状态,着急是没用的,有时甚至会乱,会出岔子。慢与不慢影响了人们做事的成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然作者也始终不忘揭露自己国家发生的不幸,也会借由这种不幸挖苦一下那些自以为是的西方人,可谓其乐融融,有条不紊。

说到慢,让我想起实验室的一个师弟。在我看来,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慢。走起路来挺胸抬头,上半身给人的印象还好,可是下半身的节奏似乎跟不上上半身的范——外八字不说,还显示出一种与手臂摆动不协调的拖沓,以至于走着走着手臂就得根据腿部的动作改变一下节奏,等一等下半身那对等的部位,好继续下一段旅程。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推门进办公室的一刹那。我就坐在门后,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幕的呈现。推门进来首先必然是始终昂起的脑袋,目光似乎炯炯有神,接着整个身体再挪进来,高潮是当整个身体连同脚都移入室内后的一顿。这一顿可谓气吞山河,霸气侧漏。很难想象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进门的一瞬能够演绎毛总在XX门城楼上接见广大红卫兵时君临天下的气势。这一顿后便是高难度的原地180度转体,而这一转体也总能让人看到上半身和下半身分上下半场分别为人呈现的盛况。当然提到这个师弟只是觉得好玩,连走路时身体都如此不协调,可以看出这个师弟平时绝对是很少运动的。

而运动过多又发生在某些人身上。例如今天下午中心楼下就停了一辆车牌中有很多1的轿车,1多到让人分不清到底是1还是大写的i。在楼下他的爱车旁边就能听到五楼乒乓球室里的大声呼叫。在我国,通常领导有需求下属一般是需要尽量满足的,不管是工作方面的还是生理方面的,不管是男下属还是女下属。凑巧今天领导有了生理方面的需求,颈部的肌肉由于看电脑时间太长有些发紧,腰部由于参加了过多的饭局又有了明显的变化,腿脚却由于长时间的冷落有点跃跃欲试。发短信找男下属或者女下属一起来打球,言辞简练却由着不容置疑的威信,自己开车来时,下属早已恭候多时。打球间的叫喊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是为了向下属声明自己打了不好的球,有的时候则来自下属,为因自己故意失误让给领导的一记好球而连声喝彩。就这样拍球交错间,领导得到了满足,下属也得到了自己的满足。看似压迫式的开始其实有着双赢的结局。只是苦了作为领导学生的我们从未被正眼瞧过一眼。

抽检经过兼论报告秩序

今天上午去学院研究生秘书那里进行论文抽检。所谓的抽检就是全校有10%的应届毕业生会抽中将论文送出去盲审,剩下的90%会送出去明审。我倒是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毕竟研究生三年了,精心撰写一本毕业论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要条例清楚、论证充分、没有弄虚作假就肯定没有问题的了。不过好像很多人不是这样想的啊……今天上午中心呼啦啦一大片人跑到研究生秘书办公室去,围在那里就为了等抽检,好不热闹。其实研究生秘书也不能当场知道抽检的结果啊,只是给你一个抽检号,回来自己登录系统自己去看。弄好后一大帮人又一起跑了回来,急急忙忙到电脑上登录系统看自己有没有被抽中盲审,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其实盲审应该也不会太严格了,中国人一直都貌似比较讲究中庸吧,不会要求忒严格的。貌似以前有过先例,即使盲审没过也可以毕业的,不过那就是后话了。

今天晚上去听一个有关营养基因组学的报告。教授有点口音,坐在最后一排也听得不是特别清楚(去晚了)。开始讲的是一些我们都十分熟悉的营养学基本内容,什么合理膳食啦,等等。后面讲到的又是我十分不熟悉内容,什么核受体啦等等,如何调控的啦等等,听得相当的不明白。不过有了一点大概的印象,教授一再强调的是“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说吃的是什么影响了你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记得上个学期看到了南大有研究微小RNA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并作用于靶点,起到调控的作用的,大概是类似的内容吧。不过今天令人很不快的是那么多人的手机在教授作报告的时候响起,此起彼伏,那么多人在下面肆无忌惮的议论,教授还多次停下来让下面安静,真是丢人现眼啊。这些孩子可能小学就没教育好。

总是很复杂的《沃尔玛效应》

本着想了解一下零售行业的目的,从图书馆借了这本《沃尔玛效应》。看着封面和封底上对沃尔玛的大加吹捧,我还以为是作者对沃尔玛的恭维。没想到事实恰好相反,作者查尔斯·费什曼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深入了解沃尔玛的客观公正的视角,而封面和封底看来只是编辑的噱头罢了。

书名为《沃尔玛效应》,那效应何在呢?据说沃尔玛在某个地方新建一个超市,该地区的零售产品价格就会下降。基本上就是这个效应,作为消费者,看起来还不错。作者认为沃尔玛在疯狂追求商品零售价格的下降,好像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商品价格下降一样。其实我觉得任何企业的目的都是盈利,赚更多的钱。沃尔玛只是靠低价策略卖出更多的商品,销量越大,即使单个商品的利润低了一点,总的销售额和利润还是可以很大的。然后另外的效应就不这样好了,沃尔玛的到来会导致传统零售商的破产,因为他们把价格压得太低了,而自身又有销量的优势,导致竞争者不得不同样压低价格,然而竞争者的销量就不一定有沃尔玛那样巨大了,破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看起来破产也没什么,因为这就是市场,弱肉强食,消费者是最终获益的。然而传统零售商的倒闭带来的是大量的失业,而沃尔玛又不可能雇佣所有人,所以沃尔玛的效应之一便是使得当地的失业率稍微高了那么一点。另一个效应就更让美国人不安了,沃尔玛的销量最大,因此它控制了很多生产企业,这样就压低了生产企业的利润,而生产企业又不敢得罪沃尔玛,只能忍受逐渐降低的商品价格,并自己找到出路,如将工厂搬到中国,将商品的材料成本降低,才能满足沃尔玛不断压低价格的要求。因此工厂的做法通常会裁员,造成大量失业(当然是对美国而言),将产品变得质量不那么好,等等。

现在看来,这本书是2006年写的吧,当时的沃尔玛可能已经感觉受到了传统零售业和新兴网络购物的威胁了吧。先说传统零售业,虽然沃尔玛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更低的价格抢占了先机。然而人们并不总是特别看重更低的价格的。人们在考虑购买的同时可能还会考虑购物的体验啊,购物的环境啊,是否便捷啊,售后服务啊,等等。这就造成了差异化。有些人可能为了更好的产品质量而忍受一点点小小的昂贵,不去沃尔玛购物,这当然是很正常的行为。新兴的网络购物也在冲击着沃尔玛的主导优势,如网购巨头亚马逊和eBay,你可以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买到东西,并快递到家门口,比亲自去沃尔玛方便多了,也是一种差异化经营。书中并没有提网络的影响,也许作者正在考虑出一本《亚马逊效应》呢也未可知。

那久远的孤独——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老早就听说过,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好好拜读。话说正版的《百年孤独》的出版还可称作去年国内出版界的一段佳话。这是因为马尔克斯他老人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中国后,看到书店里满是自己的盗版翻译作品,发誓不再把版权卖给天朝了。好在南海出版社不知怎样软磨硬泡让老人家动了心,获得了国内的授权,由来自北京大学的范晔翻译出版。我没看过其他版本的书,当然其他版本都是盗版,就不看了吧。这个版本看起来还不错,没有目录,没有详细的人物关系图,每一章只有分页没有章号,据豆瓣上说是最忠实原著的版本。翻译的质量嘛我觉得是相当的可以,虽然没看过其他翻译的版本,但个人感觉语言流畅,非常值得一读。

有多少作品第一句话就能打动人心,让人有一种一口气想读下去的冲动,可能有限。而这本书就实实在在做到了。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后面的内容就是描写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了。当看到这样的句子,有一种很想模仿的冲动。而我看到网上也有很多以“多年以后”开头的书评,很有趣。本书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来的整个历史,从迁居马孔多到马孔多被飓风吹走,最后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被蚂蚁吃掉为止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我到现在还在想为什么本书的名字起名叫做“百年孤独”。可能家族里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吧。最老的一辈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向往科学以及神秘事物的热情不被乌尔苏拉以及其他人所理解,因此他是孤独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追求自由的多达32次起义可能也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也是孤独的。我想说白了,这家人里面男人都好折腾。这些折腾是孤独的,是别人无法理解或者不愿参与的,因此他们显得孤独。而又因为这种孤独,他们的折腾也没有善终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临死前被人遗忘,靠着树就死掉了;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也没有获得起义的成功,最终与政府达成停战协定,独自躲在作坊里制作小金鱼。也许,这种孤独就是这个家族的百年命运吧。

有关这个家族的神奇历史,可以从家族成员的命名方式得知,这种重复的命名法对读者来说实在是一种痛苦。比如第一代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第二代就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三代也有叫奥雷利亚诺·何塞的,而奥雷利亚诺也是第二代的名字,下面又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以及与上校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重名的人。通常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自己看到的这人到底是家里的第几代,又是谁生的。而作者又故意不加入族谱,所以我只能通过年龄来尽力去回忆并追索看到的名字的来历。这种有意为之的命名的混乱证明了这一家族在百年内的不断重复的孤独命运,内部通婚的诅咒,以及折腾的本质。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以怎样的勇气披荆斩棘,建立了马孔多。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虽然是可敬的,32次失败的起义无果而终,却有份信念。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女主人乌尔苏拉,自己一人操持家业,攒下巨额家产,而又总是为自己的丈夫、儿子、孙子、重孙等新奇的想法和折腾的后果付出操劳一辈子的代价。如果说这家男人都喜欢折腾,乌尔苏拉则最不喜欢折腾,她的一切想法就是让这个家族稳定的延续下去,同时采取一切办法阻止内部通婚。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和祖母、太祖母啊。可以说,乌尔苏拉是这一家子的坚石。当岁月无情的摧毁她的身体的时候,她再也没有能力阻止男人们不切实际的行动,女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能独自缩在角落里,任人遗忘,独自终老。从这一点来看,乌尔苏拉也是这一家里面的孤独的人。

本书当然涉及到政治,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起义的原因上就可以看出,保守派胡作非为,自由派意图通过起义推翻保守派的政府。两方的矛盾看起来是因为宗教上的自由,其实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斗争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更自由的生活吗?从只言片语中,如总统通过了立法确立了自己延续百年的统治地位等,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政客和独裁通知无情的控诉。而美国来的香蕉公司则暗示了美国对美洲大陆其他国家的渗透,以及它与保守政府勾结,和对当地生活环境的破坏。当政府在火车站疯狂的屠杀3000多人后,马孔多一刻不停的下了四年多的雨,这是大自然在为死难者哀悼。

不得不提到本书据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呢?开始我也不知道,读了一半了,我都没觉得这本书有什么魔幻色彩,因为它的描写实在是太自然不过了,读起来就像真实发生的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想象不到的地方。可是当仔细读来,才能发现有些地方确实不符合自然规律,只能属于魔幻范畴,比如说吉卜赛人乘坐的飞毯,美人蕾梅黛丝死去的时候是飞起来的,那场下了四年多的雨等等等等。这些场景细细想过虽然不合情理,但是放在书中却觉得再自然不过了,开始读的时候完全融入了其中的画面,让人不得不相信书中描写的是真实发生的。我想这足见作者的功力至深了吧。

读过《文革前夜的中国》

从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得到的推荐,正好我们学校图书馆有这样一本书,就借来读读。《文革前夜的中国》从第一章走出困境开始,至第五章山雨欲来为止,写了文革前从59年开始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问题。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法律的确立与执行都是根据政治风向来变化着的。对知识分子来说,想受到法律的保护基本是不可能的,不受到法律乃至政治的迫害就不错了。书中对所谓的“自然灾害”好像没有特别详细的描写,当然了,也不能怪作者,因为本书重点还是政治,是党内高层的政治斗争。想起高华教授的讲座,说毛在历次政治斗争之前都是要有思想形态的表述的,具体来说,就是要整你,不说你犯了什么法,犯了哪一条,而是从思想上来否定你,说你是反社会主义的,反无产阶级的,反XXXX的。毛一表态,手下的笔杆子跟风群起攻之,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然后再整你,教你无话可说。这招相当的恨,因为法律是有框框的,再怎么解读都是白纸黑字的,可伸缩的余地有限;而思想就不一定了,你本来是白也能把你说黑,而且上纲上线,并从根本上否定你。看了姚文元等写的文章,简直是牵强附会,毫无道理可言,完全是罗织罪名。不禁想到现在的方韩之争,手段和手法何其相似,不知是什么目的。

本书表现的毛,想要的是人民民主。毛相信民众,而不太相信手下的干部队伍。因此,历次政治斗争貌似都是针对的有文化的干部队伍,对所谓的“人民”是很少成为被运动的对象的。然而“人民”不是一个法律上的词汇,是一个政治词汇,说白了就是说你是人民你就是人民,说你不是人民你就不是人民,所以真正的人民也往往被卷入针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中。毛认为干部队伍有问题,而且问题是很严重的。而干部队伍的领导者是刘,因此整干部队伍就必须要整刘。但是毛又不能使用法律的手段,因为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在政治面前是人人不平等的。自己本身极不民主,享受着偶像崇拜,当然不愿意红卫兵们造自己的反。所以说毛的想法和自己的实际行动是极其矛盾的,而自己的实际行动又与所达成的目的也是极其矛盾的。政治斗争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民主,实际得到的是少数“人民”的专政。因此毛只能跳过中间的干部阶级,直接领导人民的运动,来反中间的干部阶级,实行在自己授意下的所谓“大民主”,实际上是自己的“大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