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床虫,我们不但新买了没什么用的室内杀虫剂,有一些用处的小房子(里面是强力胶),还更新了固定在床腿的反向胶带(目前看来最有效的措施),作为在读博士,我还特意下载了一篇介绍床虫生活习性的综述文章。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S大宿舍二三事 #床虫 #bedbug
Author: lh
最近房间里又发现了床虫,不知是从别人家爬进来的还是去年的没有死绝。这次发现了两个,一个在奋力爬上床的…
我们带什么吃的去野外?
2013 年的夏天,我有两周的时间在加拿大阿省的落基山脚下,帮 ZZ 采挖土壤样品。这段经历还是挺难忘的,我们每天开车从实验站到采样地附近,再花 40 分钟步行进入采样点周围,并且需要穿防水裤,因为采样点附近都是沼泽。每天的工作大致是 ZZ 用 GPS 标定几个采样点,我们拿着工具走近目标,然后才集土样。采样地点是一个被小溪冲刷过的山谷,两边是山,中间有一条小溪。我们经常需要跨过搭建在小溪上的木板,有时候也需要趟过。每天工作不到 8 个小时,但是却异常辛苦。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采样的事情。我想说的是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野外工作环境下,我们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因此,带什么吃的就极为重要了。第一天我带的是洋葱炒鸡蛋,还有米饭。先不说紫色洋葱把所有东西都染成了紫色这个梗,以及忘带筷子而用手抓饭这个梗,当天因为下雨,温度骤降,气温可能只有 10 几度,再加上刮风下雨,体感温度可能更低。我们带的饭的温度也很低,就这样就着凉饭吃下去,我不可救药的拉肚子了。从那天起,我决定痛定思痛,每天带的东西极为简单,就是两个面包夹煎过的培根或香肠/煎蛋,还有一个酸奶和一个苹果。这套东西的好处是重量不重,因为面包的水分含量比煮过的米饭少多了,能量很大,面包、培根和鸡蛋提供了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当然脂肪的能量密度最大。以及必要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来自于苹果。这里面培根是亮点。很多人认为培根很不营养,因为它是加工肉制品(含有亚硝酸盐),脂肪含量超多(榨出来够炒一盘菜了),盐分大(很咸,我猜有 4% 了,但不确定,一般的香肠在 2% 左右)。不过我们说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我们这种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培根是补充营养的很好的来源。脂肪的能量密度最大,就是说同等重量下脂肪能够提供比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更多的能量。盐分高,大量的体力劳动很消耗体内的盐,因此培根是很好的补充品。
前一段时间看一个纪录片叫《攀登梅鲁峰》,影片中的三个登山者经历了重重险阻,终于首次登上了梅鲁峰。梅鲁峰的难点是不仅有冰川的攀登,在顶点下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的岩石峭壁,攀登者需要挂在峭壁上进行攀登,很考验技术、耐力和智慧。但是我看到三位攀登者的饮食感到很奇怪,他们好像只吃清一色的谷物制品。谷物制品的优势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水分少,故而重量轻,方便携带。但我觉得如果能加入动物蛋白和脂肪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动物蛋白的来源我觉得可以考虑 beef jerky ,一种类似于国内牛肉干的食品。水分少,重量轻,全是蛋白质,高盐。脂肪的来源当然可以考虑鱼油了,但是不好吃不是吗?所以还是培根吧。不知道有没有营养学家跟踪登山、攀岩这种长时间户外运动的,看看什么样的营养搭配能够最好的提升运动员的成绩。毕竟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吃的好,还有背的少。
海外华人歧视华人的现象
最近看到 Anker 的前员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感到很气愤。一个女生,竟然被告强暴公司男同事,也是醉了。当然我们还不清楚事情具体的来龙去脉,只听苦主一个人的陈述难免有些片面。但是其中反应的问题确实我在海外经常看到的。Anker 的老板叫阳萌,听起来名字挺萌,却反向歧视华人,跪舔白人,也是醉了。Anker 作为比较知名的充电宝、电缆等的生产商(虽然就是深圳二道贩子的升级版,加了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客服,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外,没什么区别),老板为人如此,不知道海外的媒体还有没有报道。
不知道各位留学生或者在国外生活的人是否经历过题目中所示的现象,就是有些在国外的华人,他们歧视其他华人的现象。如果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国内的人,初看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奇怪,中国人不是最多被当地的主流人群(主要是白人)歧视,华人怎么还能歧视自己人?呵呵,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只是自己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这种歧视来自大陆以外的华人,比如说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华裔移民对大陆移民的歧视,似乎可以理解。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生活水平比大陆更高,可能似乎有先天的优越感吧。也有可能这些地方的人比大陆更早开放,更早接触西方世界?不知道,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理由歧视来自落后地区的人。
最奇怪的要数来自大陆的华人歧视同样来自大陆的华人了,这是最奇怪的事情。具体例子就不举了,比如说华人实验员偏袒非华人的学生而牺牲华人学生的利益,比如说华人餐馆老板给非华人服务员更多的小费。似乎很多情况下,这些人往往牺牲其他华人的利益,来讨好来自主流群体的人。可能他们觉得同胞的利益不那么重要?或者源自文化上的、背景上的自卑感?亦或者是一种讨好的心态?实在是不清楚。大多数这些人是技术移民,在国外干着一份工作,而不像投资移民那样,通常家境比较富裕。可能他们需要在异国继续生活下去,讨好主流种族似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晓得。
不过好在发现现在的年轻一代留学生也好、移民也好,对自身的文化比较自信,或者是更接受公平对待别人的理念,这种情况很少见,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家庭存储方案
一直在寻找一个家庭存储的解决方案。
这方面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应该想到 NAS ,无论是免费的 FreeNAS ,还是各个厂家自己的 NAS ,看起来都可用。我就尝试过虚拟机安装 FreeNAS ,在 ZZ 的旧 ThinkPad 上 (话说这台 Z61t 历经了十年的折腾,竟然还能用,不知是 ThinkPad 的产品好,还是我的包养得力,目前挂在 Ebay 上出售)。FreeNAS 还是挺好用的,作为家庭的文件、媒体服务器来说都不错。而且 NAS 的好处是还可以装各种 app ,比如装了 Plex 可以无线投射到其他设备上看视频,感觉还是棒棒的。
还有一种方案类似家庭云盘,用到的软件是 OwnCloud ,也是免费的。运行起来可以成为像 Dropbox 等云存储服务一样的东西,客户机可以安装服务端 ,可以跟服务器同步。这个方案我也在 ZZ 的旧 ThinkPad 上运行过(又一次)。当初还是安装的 Vista 系统,不过安装一切正常。目前最新的版本只支持 Linux 等系统,Windows 已经不再支持了。不过我的笔记本就是在运行 Windows 啊喂,你这样歧视 Windows 真的好吗?
另一种方案就是简单的搭建个 FTP 服务器,Windows 自带的都可以。也是一种方案。现在暂时的方案是我的文件都是存放在台式机一份,在笔记本电脑上一份,二者定期或者不定期同步备份。虽然简单,也还能用。
然而软件的问题是一方面,硬件方面也有它自己的问题。我不太可能用我的台式机来做服务器,功耗有些大,而且风扇转起来有些吵。在不增加购置成本的前提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笔记本。让 FreeNAS 或者其他的 NAS 系统比如 NAS4Free 运行在笔记本上,这样不但旧的笔记本可以继续使用,功耗也比较低。但笔记本的最大问题是存储空间可能不够,毕竟只有一个主硬盘位和一个光驱位可以换成硬盘,可够两个 2.5 寸硬盘。而目前的 2.5 寸硬盘貌似只有最大 2T 容量的,跟 3.5 寸动辄 4T 、 6T 、 8T 的容量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而且价格也更贵。所以很纠结。或者可以用 USB 连接外置硬盘?
总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想找到一种合适的选择,还是挺难的呢。
=========================================================
2016年11月24日更新
=========================================================
拿 ZZ 比较古老的 ThinkPad Z61t 安装了Nas4Free,买了 1 T 的硬盘作为备份之用,还有这款笔记本配套的 dock 也被我从 ebay 上淘了来。总的来说用起来还可以,系统用起来还可以,就是安装软件什么的太麻烦了。CPU 的运行频率可以调成最低,这样虽然传文件稍微慢了一些,但是笔记本就不发热了,可以合上盖子运行,占地就少了很多。运行起来很稳定,没出过什么毛病,作为备份是足够的了。
不过后来由于要回国,把硬盘卸下来,打包在 ebay 上卖了,75 加元。
每年用 Turbox 报税,感叹这家公司怎么挣钱的,大半年不开张,只有每年开春这段时间开始密集广告、…
每年用 Turbox 报税,感叹这家公司怎么挣钱的,大半年不开张,只有每年开春这段时间开始密集广告、宣传、往你邮箱发十几封邮件,等你交完钱,拍拍屁股就走了,不留下一点云彩,这样也行?一开张就能吃大半年?那这家公司员工其他时间都干嘛?感觉有些神奇。
Nexus 4 8G 版在 ebay 刚挂上去就被拍了,感觉卖40加元有些亏 #伪极客
Nexus 4 8G 版在 ebay 刚挂上去就被拍了,感觉卖40加元有些亏 #伪极客
在 Windows 10 下装 XAMPP 都是各种问题,喷了,看来微软这系统真的不适合当服务器 #…
在 Windows 10 下装 XAMPP 都是各种问题,喷了,看来微软这系统真的不适合当服务器 #伪极客
笔记应用的选择
我承认,有的时候我是很纠结的,比如说在用笔记类应用的时候。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用起来笔记类应用的 ,不过最开始应该用的是微软的 Onenote 。毕竟是免费的嘛,貌似当年还跟 Office 2010 绑定在一起,用着挺好,功能也挺强大。后来我又为什么转投了 Evernote 的怀抱呢?那是在我买了黑莓的 Q10 之后,发现微软这个家伙竟然没出黑莓 OS 10 系统上的 Onenote ,有些失望。毕竟微软给苹果的 iOS 和谷歌的 Android 都出了 Onenote ,对于一个市场占有率同样低的黑莓 OS 10 系统,你为什么这样相煎何急呢?然后我就一直用着 Evernote ,因为它很情怀的在黑莓的系统上也发布了相应版本的 App ,而且做的还挺好,这样我在手机上就可以看笔记了,随时 Mobile。那学校的电脑怎么办呢?学校的电脑是默认安装了了 Onenote 的,不过好在 Evernote 有 portable 版本,也就是绿色版本,可以整个下下来,不用管理权限就能运行。甚至可以存在学校的云端硬盘里,在每个联网的电脑下都可以打开,用起来也还可以。我在这里就不比较两个软件有什么区别了,只能说,要想用 Evernote 的那些高级功能,你是要花钱的,而 Onenote 基本上是免费的。
最近的新闻说 Onenote 发布了 Evernote Importer 这么一个小工具,可以方便的把用户存在 Evernote 上的笔记迁移到 Onenote 上去,我就用了一下,发现挺好,没什么毛病。本来是想当作备份用的,因为我是备份狂魔,所有文件都定期作备份。但我又转念一想,我的黑莓 OS 10 系统现在不是支持亚马逊的 App Store 吗?会不会在那上面有微软的 Onenote 呢?上去搜了一下,果然有。所以我果断的安装上了,虽然现在黑莓的系统对 Android 的 App 支持还是不好,有点慢,但也足够了。所以这篇博客的主题就是:Evernote ,滚蛋吧,并不想给你付费。
期刊论文的版权问题
对于一个暂时处在搞科研阶段的人,文献往往是很重要的。而在文献的各种类型中,期刊论文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期刊论文既可以短小、精悍、时效性强,又可以长篇大论、涵盖广泛、回顾过去。而且现在很方便的一点是,期刊论文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你在 Google Scholar 等搜索引擎上搜到文章,点开学校图书馆的链接,就能直接下载了。确实很方便。
但是,如果这时你发现这个期刊文章学校竟然没有订,是不是很伤心?是不是很沮丧?是不是很伤害你一颗熊熊的向往真理的心?其实有时候这种情况是出版企业造成的。每年学校都要付出很多钱来订阅来自 Elsevier 、Wiely 、 Springer 等出版企业出版的期刊文章。其实很多期刊的评审啊、主编啊都是在义务劳动,人家追求的只是想让本学科向前发展。而这些期刊干了些什么呢?基本上是找人把你提交并被审稿人审阅,被主编通过同意发表的文章,拿来编辑编辑格式,放到网上,然后开始卖(个人观点,难免以偏概全)。我们不能说出版社什么也没干,毕竟人家辛辛苦苦在编辑格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真正付出大部分智慧劳动的是那些义务的科研工作者。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参与了大部分劳动的人,或者说贡献更多的群体,往往因为资金的问题,得不到群体中其他人的智慧,从而阻碍了信息的流通。这显然是一个很奇怪的状况,而目前有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来解决。
当然,现在有很多杂志是免费供大家看的,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杂志是否有可持续性,毕竟没有收入来源,难道是卖纸质版本?。还有预印本杂志的网站,比如 arXiv ,初稿可以提交到上面,跟真正发表的相差也不大。不过那上面大多是计算机科学的文章。其他学科的文章可能很少,一些相关学科的传统优势杂志显然也没有做这些事情。当然还有人说,你可以管作者要啊,嗯,也是一种方案,但终觉有些麻烦。前些时候看到,有一个网站叫做 Sci-Hub ,是科学界的海盗湾,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一些学校可能没有订阅的杂志的文章。今天我就用它找到了两篇文章,很快捷方便,当时也米有觉得有哪些不妥。
不过细细想来,这个事情还是有可讨论的余地的。因为这个事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不好。我们说它不是绝对的好,是因为毕竟这种行为侵犯了所谓的知识产权,我们没有付费。我们说它不是绝对的不好,是因为它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我还记得本科时候选了一门公选课叫 「知识产权法」,法律基本原则之一讲求公平,既不能侵犯了作者的权益,又不得不考虑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我们一般要求知识产权有20年的有效期,作者在此期间可以靠出卖自己的才能换取一定的报酬,但是在版权期失效之后,其他人就有机会来出版你的这个东西了。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对学术著作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哦,也不尽然,发表文章的时候可以选择花几千美金来买断文章的版权,这样别人就可以免费看了,不过这些钱毕竟不是少数,很多作者不会花这个钱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有些期刊已经发表了几十年,虽然已经很老了,但堪称经典,很多人引用,你也想拜读一下,但发现它还处在版权保护的阶段,没有免费的可以看。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情形一样。因此我觉得更可行的方案是缩短学术著作的版权期,尤其是在网上公布的版权期,比如 5 年,在 5 年之内,出版机构可以靠这个挣钱;过了 5 年,你的实验可能已经不先进了,但可能还有学习的价值,这时候就可以免费在网上看了。不知道这种想法怎么样,但是我觉得还是有推行的空间。要不然,只能逼着我们继续去用 Sci-Hub 之类的盗版网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