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晚明七十年》

假期回家一口气带了四本书回去,只有这本《晚明七十年》看得差不多了,其他的书只是翻了翻几页就搁在一边。不过《读库 1102》却在坐卧铺的时候给看了一大半。十年砍柴的这本《晚明七十年》的副标题是“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从张居正说起,到崇祯上吊止。说实话,一篇一篇短小的文章读起来毫不费力,话说是在报纸上的连载,但也有些割裂感,不是很连贯。再看内容,写得一般,说实话,没有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种从细小的事件娓娓道来的气势,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写得如小说那般搞笑与逗乐。全书只是事实的罗列,加上作者一些分析,唯一的亮点是全篇最后一部分,对明朝整个政治体制问题的探讨。明朝如何亡的?不但崇祯帝在问,当时的大臣也会问,农民李自成,后金的多尔衮,乃至后世的人们都会问这个问题。崇祯帝会认为是文臣误国,因为他与文官集团的矛盾在明朝晚期体现的尤为突出,而作者认为是明朝整个政治体制、政治生态出现了问题。张居正不但推行了一条鞭法,还推出了对文官的考核制度,可是毕竟考核文官的是文官,执行一条鞭法的还是文官,再怎样施政都是需要手下这些办事的人的,因此再好的政策等到落实的时候都会被文官集团找到各种方式消化掉,于民起到的作用恐怕没有想象中的大,甚至有倒退的倾向。而君与臣之间的矛盾就更突出了,崇祯猜忌心极强,用人就疑,疑人就斩,君与臣完全不是合作的态度,乃至剿匪越剿越多,戍边越戍越往回退。

当我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总会有极强的带入感,就像玩RPG游戏一样。而且总会不自觉的站在失败者的立场上,比如如果我是崇祯我会怎么样,如果我是李自成的话我会怎么样。回到刚才说的,话说文官的考核完全可以引入现代的民主制度,比如说一个县的知县在一年的成绩怎样,可以考虑由读书人来考察,如这个县里的秀才和举人,不行的就撤掉,行的就留任,好的就升迁。这样文官的考察人不是上级而是下级,这样官员就能够真正做些有益于下面这些人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迎合上级考察的官员。将考察的权力下放给所有读书人,这是我的选择。戍边总是要花钱的,而且钱也是永远不够的,因此戍边需要屯垦作为补充,屯垦需要移民。比如当年陕西大旱,好,给你个政策,到辽东去当兵免费给你家几亩地,全家安置,杀敌有功的话免你几亩地的赋税,阵亡的话给全家老小抚恤。或者直接就减少辽东的赋税,让其低于全国的平均赋税很多,移民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不过说到底,还是需要君臣的通力合作,以及对文官集团的有力监督与制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