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 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最近的事情

最近忙于开题,忽略了发生了这世上正在发生的很多的事情。比如说我国西南的大旱,到目前为止旱情依然没有减轻。比如说看到科学网上一篇文章,史上最牛被抄袭论文,前前后后总共有十多个人抄袭这篇文章,或者抄袭抄袭者的文章。再比如说最近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或者美国发布国别人权报告,中国发布反击的美国人权报告,可谓在国家层面将无聊进行到底。最近我的生活也很平淡。最近中午去三食堂吃饭,必打酱牛肉,百吃不厌。最近每天早上7:30之前起床,到北苑食堂吃过饭后去办公室读英语。最近中午吃过饭必睡觉,感觉一天精力充沛,特别是睡醒后到办公室自泡一杯咖啡喝。最近终于把黑莓装上QQ了,能用手机上QQ跟ZZ聊天,而不用发短信费钱了。最近越来越发现做人脸皮要厚,不能怕丢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否则不在平淡中爆发,就会在平淡中灭亡。

开题 第三则

现在学习室里分成了两种人:一种人成天玩游戏、看电影、上网、甚至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另一种人成天打开一个ppt开始看,一页页看,也不知道20几页的ppt能看出什么名堂。我当然属于后者,理由是我还没有开题。老板就是有魔力,自从老板说要开题开始,我发现时间突然变慢了许多。本来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有1个月的时间了,可是感觉就像过了一个学期,然后慢慢等待着学期末的考试,考完试就一切都结束啦。想来想去发现不是这回事,开题只能说是一个开始,后面做实验的路还很长,开题不过是老板想锻炼锻炼你,形式的意义比效果大。

关于开题已经写了第三则了,从来没有过的情况,足见老板的影响力之深远。曾经听说当一个人受别人影响大于自己影响别人时,你还没有出名,因为你是一介平民,别人的一个举动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当你对别人的影响超过别人对你的影响时,你就出名啦,你有实力,有权力,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或者说别人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这是一种手握权力的感觉,可能这种感觉激励历史上乃至现代的无数人往上窜。不论是开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还是当了行政一把手,你都握有权力,你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一部分人的命运。所以我有时候会想,权力到底是什么,那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权力可以具化为对别人的影响力了。

开题 第二则

目前的学习室势态是这样的,大家一门心思搞开题,并且是大搞、特搞、没日没夜的搞,拼了老命的搞。往低俗点想,开题像妓女,像二奶。不过这两者好像也犯不着大家如此兴师动众。所以更贴切的比喻就是,开题更像钱,像白花花的银子,像厚厚的钞票。无论对开题这码事多么调侃,开题毕竟是个挺重要的事,尤其对我们中心的研究生来说。往大了说,开题决定了我们苦命的研究生们将来做什么,怎么做,自己得有个初步的想法;往小了说,也该收收心了,玩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该加把劲了,毕竟我们只有2年半就毕业了,真正做实验的日子可能只有1年不到。不过,我倒是听说院楼有些老师的学生不怎么开题,只交个纸制版本的就可以了,我看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里上交开题报告是在第三个学期。那么如此兴师动众的开题只可能来自我们的最高领导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反正研究生一个个都是夹着尾巴做人恨不得早点毕业的可怜的娃。前一段时间老板给我们开了个会,会上让大家谈了谈自己要做什么内容,然后很高兴的说这个月末就要开完题。言外之意好像是,哼,你们一个都跑不了,都给我老老实实干活吧。因此,大家都再也不敢怠慢了。不过看看今年开题的华丽丽的阵容,可想而知开题时候的情景。今年硕士有34人,博士大概也得有个7、8个,这40来号人分两批开题。第一批肯定比较惨,一想也知道,请来一堆老师坐在第一排,老师抽烟的抽烟,啃香蕉的啃香蕉,喝茶水的喝茶水,台下的一个个学生猴急的等着上讲台,接受众教授的再教育。其实我觉得这个特别的……恩,怎么说呢,反正不是褒义,研一的娃们初次登台,想法肯定有诸多的不成熟,教授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一看就能看出门道来,即使看出来的只是个热闹,你也不能狡辩,要虚心接受。而第二批的娃们我认为应该比较好过,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老师也有厌倦的时候,到时候估计是10min一个以节约时间成本。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有些年轻老师亲自给学生改演讲的PPT,我觉得这就有点多余了。

开题

最近就要开题了。上周当着众人和老板的面把我的论文题目搞错了,这个还是比较丢人的事。好在老板心情不错,也没多说什么。看来开题要好好搞了,不然老板可要发飙了。看了很多师兄师姐,博士硕士的开题PPT,发现大家基本上没做多少页,差不多20多页的样子就算完成了。试验设计的大多都是用图形啊、箭头啊来表示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文字内容,估计他们当时开题的时候也还没做实验,不知道要怎么做吧。好了,我还是好好看文献,好好设计实验,好好开题吧。这次上台讲之前一定要在下面多练习几遍,省的说的时候紧张。

归属感

最近配了一把办公室的钥匙,每天早上再也不用等师姐来开门了,也不用去管理办公室借钥匙了。而且办公桌的分配也已尘埃落定,我跟一个同学换了抽到的纸条后依然坐在我一直坐的1号桌,506。现在的506俨然是研一的主要聚集地,而504由于分配了很少的位子而变得越发的……嗯……冷清了。我想首先是我的归属感找到了,特别是在我配了办公室钥匙以后,就感觉自己是这个办公室的主人了一样,虽然钥匙不是特别的好使。每天关注垃圾桶里的垃圾是否满了,满了就很自然的去倒。每天很早去,虽然有听英语的原因,不过第一个开门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我想其次就是那些在504的孩子们了,与一大群人隔绝的感觉不是那么的好,我觉得。而且与一群有代沟的人在一起感觉也是怪怪的,尤其是老博士们。其实我觉得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差一届都有代沟,师兄师姐们想的是什么我可不知道,反正和我们想的应该不一样。不过不管怎样,现在我是506的主人了。

回到学校

前天坐火车回到南京,回到学校。南京依然是湿气重重,和东北的沈阳相比很不一样。这个冬天我得在两种气候环境下反复适应,不断考验着我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家没呆够,这是我和ZZ共同的感觉。以前本科的时候一般放假最少放一个月,那个时候觉得在家呆两个礼拜后就想着学校的生活了。可是现在呢,ZZ说是因为研究生压力大,都想回家,我觉得也是。本科时按部就班的上课、考试、放假,生活很有规律,这规律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读了研究生就不一样了,定课题、做实验、写论文,虽然有开题、中期、答辩,但是大部分时间是你自己掌握的,自己决定该干什么,工作做得好坏都是自己定。一句话,压力大啊。就像我和ZZ都想着有钱了包个农场,给自己打工,想着自己想干活就干活,不想干就睡大觉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可是转念一想,自己不干谁干呢,压力还不知会不会更大呢。

ZZ说她一个人在宿舍晚上睡觉怕,都24的人了……

是放假还是走亲戚

到了研究生,好不容易有一个寒假好好在家休息。不巧每年的寒假都与春节重叠。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寒假本是好好在家休养的时间;而春节则是亲戚之间互相走访拜年的时间。这两者在我的寒假假期中就产生了极为尖锐的矛盾。首先,春节之前的假期对我来说过的是很滋润的,每天8点多才醒,上上网,玩玩游戏,看看书,生活别提有多安逸了,怎一个“宅”字了得。这也难怪,出门在外有半年的时间,半年都没怎么放松,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还不好好“堕落”一下,把平时没时间做的事情整理一下。其次,春节乃我国传统佳节,乃一家人团员之际。按照费孝通他老人家的考察,中国人“家”的概念既可以缩小到三口之家,又可以扩大到有血缘关系的所有人。并且,我觉得每逢像“春节”“清明”“端午”这样传统重要节日,“家”的概念往往易被扩大化。因此造成了地理位置不同的“家人”之间的走访与串门。当然,这对于维系家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到了我这里,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年轻人对于“家”的认知没有老年人更深刻,特别是在“家”里呆了18年之久后,好不容易摆脱家的束缚,出外打拼,对“家”有一种感情上的不认同,或者叛逆。而春节则是强加的一种社会习俗,年轻人只好被动接受。因此对“家”的不认同就延伸为对“家人”的不认同,因为“家人”是构成“家”的最主要要素。特别是对从小不多见的“家人”的不认同,当这种不认同与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年龄阶段相互作用后,不认同可能会增大。

对于我,前几天去了趟舅爷家。一天没干什么,就看表舅的美剧《Fringe》来着,晚上还勉强去吃了顿饭,回来就感冒了。第二天ZZ让我去她大姑家(非亲大姑,隔辈的),我是说什么也没精力去了。

批判的思考

最近看一本大学教科书,名字叫《批判的思考》。书里面讲的都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书很厚,刚看了一点,不过感触颇多。书里面提到所谓“民主”国家的新闻媒体。虽然这些国家的新闻媒体大多是私人性质的,而非国家所有的,但是,书中提到,现在的新闻很少有记者去主动挖掘的了,更多的新闻是被提供的。所谓被提供的,就是说事件发生了,然后政府部门或者公司发言人向新闻媒体发布消息,掌握舆论,而新闻媒体大多是被动接受消息。如果新闻媒体对消息来源有什么不利之处,那么就有可能得罪信息源,下次就没你的新闻了。简而言之,向《华盛顿邮报》那样主动揭露“水门事件”的挖掘性新闻是越来越少越少了,新闻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可见,我们获得的消息往往是别人告诉你的事情,而事情的真相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书中还列出了修辞与论证的区别。所谓修辞,大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的感情色彩足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鸣。然而,修辞中没有坚实的论证,也就是没有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相反,论证就是用其他的事实来证实某一观点。现实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修辞,目的就是得到你的认同。而事实是,修辞的效果更“好”,所谓的更好,活着可以说效果更明显。比如说一个广告,可能它不会告诉你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举个经过千挑万选的例子来强调所卖产品的好处,或者说一些强烈修饰性的词,如效果太好了,太神奇啦,之类之类的。这些没有具体内容的话语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而产品真实的情况往往不被人所知。

回家的生活

回家几天,生活变得难得的闲适、安逸。每天8点多起床,吃饭,上上网,玩玩游戏,打打乒乓球。终于发现假期的最大作用就是放松自己,使身心从一个学期的劳累奔波中得到彻底的解脱。就像今天,本打算和ZZ去市内买东西的,结果遇到大雪,ZZ临时决定到我家来堆雪人。我记得上次堆雪人已经是小学的事情啦,可是从车站到我家的一路上ZZ像个小孩一样跟我打雪仗。我们决定下午再堆,而且地点选在露台上,那么上午就打了会乒乓球。本来以为堆雪人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没想到事情进展的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从捏一个小雪球开始,让它在地上慢慢滚,慢慢滚,然后它自己慢慢变大,我们再用手在上面捏一捏。重复这个工作没一会,这个雪球的体积就已经相当可观了。我们就决定把它作为未来雪人的脑袋,而身体只要堆一堆雪就好了。这个过程也是相当的快,没一会雪人的身体就堆好了,把“脑袋”放上去,再加一些眼睛啊,鼻子啊,嘴啊,手啊之类的东东,一个雪人就搞定了。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很困惑,那我们小的时候是怎么能一堆堆一下午呢?可能我们小的时候在玩的时候从来就没考虑过时间,那时候也没有时间的概念,玩的时候尽情的玩;而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花了多少时间,似乎每件事情都要用做功除以时间计算出个效率来,当然也包括玩的时候。这样活着就会很累,因为心里总有个想头, 我玩的该不该呢?还有哪些事情没做呢?而我们却忘了自己有的时候需要完全放松的状态,完全忘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