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看了 IMAX 3D 的魔兽,感觉一般

趁 ZZ 来我们一起去看了个电影。总觉得 IMAX 和 3D 的电影应该是很高大上的感觉,比普通的荧幕大,还有 3D 立体感 ,观影感受应该挺好。不过我错了,看过 IMAX 3D 的魔兽之后,并不觉得观影体验有多好。首先 IMAX 的屏幕确实好像大一些,我的感受不准确,因为上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看得哈利波特的最后一部。大了的感觉是视野被装得满满的,体验不错。不过不那么好的地方就是亮度有点低。不知道为什么,从我的感觉来说,这么低的亮度真心没有在家里看电视屏幕或者电脑屏幕来的舒服。尤其是夜晚的场景,低亮度有时候使得看景物都有些困难。3D 的优势是能制造出景深的感觉,尤其使得处于焦点的人物细节显得更加清楚。但是不知道是特例还是怎么的,我去看的电影院的这块 IMAX 3D  屏幕,背景上的细节却表现得不那么好,有些模糊。还有一点,我们都是戴的 3D 眼镜,只要眼镜有稍稍偏离,就不能呈现清晰的影像。更不要提镜头横扫的画面,简直惨不忍睹,画面完全模糊,在电影中有几次就觉得神马玩意。

好了,技术的感受说完了,该说说电影的感受了。电影的总体感受是差强人意(勉强可以,差那么一点点意思)。首先故事讲得不是很完整,我们并不知道兽人居住的世界为什么不适宜居住了,所以兽人移居的动机不是很明确。是生态系统被破坏了?花花草草都没有了?还是出现大怪兽了?兽兽门都打不过了?还是怎样,这些并没有交代清楚。还有就是麦迪文为什么会变邪恶,至少介绍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吧,并没有。剧情上的其他方面还好,据说电影被删了几十分钟,这让我们很期待导演剪辑版的出现,不知道会不会把故事讲得更有逻辑。魔兽这个电影是个大 IP(Inte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不过不能只面向魔兽的玩家,还应该借着电影的上映招来更多的观众、粉丝是不是?你看复仇者联盟神马的在拍电影之前在中国有多少粉丝?还不是靠着电影拉拢来了很多观众吗?但是从魔兽这第一部来看,并没有起到什么很好的效果,即使在国内的票房很高,有理由相信绝大部分是玩家、粉丝贡献的。你看在北美的票房就不怎么好,关键是 PC 玩家在北美的比例比较低,PC 玩家中的网络游戏玩家可能就更少了。如果你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莫名其妙来了个魔兽这样一部电影,你可能觉得是科幻题材的?魔幻题材的?那不就是另一个指环王吗(别说,还是有点像的)?完全不能预测电影讲的是神马。按照暴雪的意思,这个电影应该是要按着游戏开发的顺序发了,现如今的魔兽对应了魔兽一代的游戏,那将来还有二代和三代,三代还有一个资料片。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魔兽才能被广大粉丝之外的更广大的受众所接受,我们大概只能期望宣传作得更好一点吧。

看《解救吾先生》

《解救吾先生》是一部不错的警匪片。看过《烈日灼心》之后,再看《解救吾先生》,发现大陆警匪片有一种不同于香港警匪片的特质,或者说特殊类型。大陆警匪片好像特别注意刻画反派的形象和内心,而警察一方则是一贯的高大全的形象。这固然有审查的现实因素,但如果未来有一部警匪片能够给将笔墨更多的用在警察身上,让警察的形象更饱满,将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解救吾先生》看得让人紧张,剧情的发展有助于让人感到紧张。王千源将华子的刻画很出彩,他无疑是一个不要命的歹徒,从他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的反人类、反社会人格。刘德华演的还好,但少了一些被绑者该有的慌乱,反而显得特别淡定。不过剧中交代的是当兵出身,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表现的如此淡定。刘烨的戏份不多,也没有特别的刻画这个人物的形象,总之就是高大全吧。吴若甫的出演很让人意外,因为真个剧情就是依据他的亲身被绑经历来的,他的出演可以说是向当年解救他的警察致意吧。总之,大陆警匪片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更多的同类型影片的出现。

看《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并不怎么样,我是说跟《星际穿越》比。首先好莱坞的叙事是很连贯、完整的,逻辑很通顺。这方面国内的电影还真的要学习一下。不过,该片给我的最主要感觉是没有什么情感。你说一个人自己被仍在火星上,同伴都已经离你而去,此时作为主人公的你,纵然有主角光环加持,竟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怕怕,或者慌乱?而是无缝衔接马上进入了生产自救模式。好像自己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在火星上独自生活一段时间似的。如果剧情的走向是最后发现主角竟然是自己执意留在火星上,并从此靠着以种土豆为生的方式将土豆种遍火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亲眼看着自己建立的土豆帝国在自己的手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并突变成有智慧的物种,最后含泪而亡的故事,也没有特别的狗血和违和。

《火星救援》是一个人的故事,当然有诸如天朝等的国家级植入,但基本上是一个人自我拯救的故事。但是,但是,影片竟然完全没有表现这哥们跟其他人的冲突,自始自终完完全全是自己在火星上跟自己过家家。我们说的戏剧三要素呢?跟环境的冲突有了,跟他人的冲突呢?跟自己的冲突呢?哥们是单身汪?没有老婆女朋友男朋友?难怪在火星上那么嗨,我有五姑娘。哥们没有家庭?难道是孤儿?难怪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处变不惊,还隐隐透出一点小兴奋呢。本片通篇是在火星上的独自一人的field work,感觉还经常特别自嗨的style,时不时朝着遍布火星基地各处、遍布火星车各处的GoPro自拍一下,显示自己一个人简直嗨爆了。要我说这种人NASA就应该让他一个人在火星上爽完算了,省得接回来还竟在课堂上吹牛逼:当年老子我独自在火星上的时候,老子简直爽死了,嗯不,要死了,就凭着自己求生的信念……本片完全没有讲述一个人的转变。不是说物理位置的转变,从火星到地球确实是转变,但心理的转变呢?没有发现一点人生的感悟吗?没有一种在地球上也挺好的觉悟吗?

好吧。我想说的是。可能,这个影片还隐藏着一些信息。从马特达蒙略带兴奋的表演中,我们不难想象男主角其实早已经被换人了。没错,火星人。他们其实已经偷偷用自己人替换了马特达蒙,秘密潜入地球,准备一探地球人的虚实。哼,愚蠢的地球人,被掉了包都没有察觉。敬请期待《火星救援》的下一部《火星入侵》。

12位愤怒的中国人-电影《十二公民》

电影《十二公民》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早就听说该电影翻拍自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影《十二奴汉》,但是并不理解原作中“怒”的含义。当然了,我也没有看过原作。最近看了中国翻拍版,终于稍许理解了原作电影名字中这“怒”的意义了。

翻拍版的背景设在政法大学,毕业补考的课程中,需要家长来参与模拟陪审团。于是12位不懂得英美法系为何物以及陪审团义务的公民被纠集在一起,给观众们上演了一出法制课。其实电影的核心让大家理解的就是刑事案件的无罪推定原则,首先犯罪嫌疑人被假定是无罪的,检方需要给出足够的证据来让陪审团相信,犯罪嫌疑人的无罪假设是错误的,而且要让12位陪审团成员一致同意。如果有哪怕一位陪审团成员不同意,就是电影里的8号陪审员,职业是检察官,那么就要继续讨论。电影中的物证和证人证词对犯罪嫌疑人都是不利的,但是经过8号陪审员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得所有陪审团成员相信,物证是不足的,证人的证词是有误差的甚至是不合理的,终于得出了无罪的判定。电影中的辩论是激烈的,是最出彩的地方。当所有人都有预设观点的情况下,都有对犯罪嫌疑人的道德批判的前提下,想扭转他们的想法是很难的。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特定的职业,都有自己对犯罪嫌疑人的观点。比如说那位老人,自己的亲人因为57年反右而牵连,黑道大哥曾因为误判而白白关进监狱,政法大学的保安遇到的是地域歧视,土豪遇到的是阶级或者说是他人仇富的想法,等等等等。最精彩的是最后那位改变自己想法的出租车司机。因为自己强烈的传统思维,一直认定了犯罪嫌疑人有罪,不顾别人任何的推理和论证。影片中每个人都是愤怒的,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讨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撕逼。但是我们应该欣赏这种撕逼,没有这种吵架一样的争论,我们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对犯罪嫌疑人的有罪推定也很难消除。总之,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特别是在现今这个时代。

看过《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的电影,我能吐槽一下韩庚吗?你说他哪点好?演戏演习不行,唱歌唱的又难听,长得又难看,怎么就当上男主角了?是不是给导演潜规则了?我建议以后应该有专门的一个职业叫奶油小生,或者现在流行的叫小鲜肉。给那些没长大的小女生们当偶像。其他的就不要管了好吗。这些所谓的“明星”,麻烦你们就不要去演戏了吧,这些是演员们的事,真的,不适合你们。

冯唐的《万物生长》,顾名思义,是写主人公的成长的。虽然在小说中,冯唐本身没写清楚主人公秋水到底是怎么成长的,除了多写了几本武侠小说,多上了几个女人,多修了几门课之外,并没有深层次的,人性上的成长,或生长。而电影,老鲜肉韩庚,连外在的,小说所极力想要表现的成长都没有演出来。小说明显是要表达一种肿胀感,一种欲望,但是为什么看到韩庚就感觉像不举的样子呢。一脸娘炮的感觉,完全没有那种肿胀感好吗?连一点男性荷尔蒙都表达不出来。呸,娘炮。冰冰是好演员,演出中规中矩,完全把韩庚比下去了好吗。而整部电影表现最好的,应该是演女二号的齐溪,完全演出了一种初出茅庐的,有文化的知识女性,那种敢爱敢恨的劲,那种想对你好就想立时跟你野合生出孔子的感觉。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好演员。呸,死娘炮韩庚。

就像我说的,主人公秋水的形象时不丰满的,反而没有女主人公柳青的形象丰满。大概是冯唐一直在YY女主角应该是什么形象,而忽略了自己所扮演的男主角本应呈现的样子吧。又或许经过了这许多年,很多东西都没有变,只是一个男的,从男孩到男人的生理上的变化罢了。

死娘炮韩庚,呸,或许不是个男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个牛结实——评《杀生》

资料室的电脑上有别人下的电影《杀生》,本来没打算看这部影片,碰巧有空就看了。之前也看过该片的介绍,总体感觉像悬疑片一样,结果看后才知道是一部糅合了喜剧、黑色幽默与悬疑的影片,看后让我有很深的思考。

先说剧情方面,剧情比较简单。四十年代,西南,长寿镇,镇上的人们生活安逸,以长寿为荣。然而就像每个表面平静内里波澜的小镇一样,长寿镇也有一个人们都避如瘟疫的人——牛结实(黄渤 饰),其父是当年定居到小镇上的走贩,此人如无赖一般,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在几次破坏了镇上的规矩后,镇里人实在拿他没办法,请回了留过洋的牛医生(苏有朋 饰),牛医生的祖辈皆因牛结实窒息而亡,因此对他也是恨之入骨。在牛医生的精心策划下,全镇的男女老少共同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让牛结实觉得自己有病,最后牛结实就真的有病了,死了。故事的真相由负责调查的医生(任达华 饰)徐徐揭开,作为叙述者,道出了牛结实是如何被众人“设计死亡的”。整部影片以倒序开头,中间又夹杂了插叙,据说影片有多个长度的版本,我看的版本在剧情叙述方面稍显忙乱,如果时间更长的话,可能会更好。黄渤的演出一如既往的生动,在饰演小人物方面,特别是这种有类似无赖、痞子等角色上,黄渤始终可以得心应手。反观作为叙述者的任达华的表现则没什么亮点,人物形象极不鲜明。

记得初中的美术老师跟我们说过,如果你见到的每个人都对你说:你是精神病,那你就会变成精神病。电影《杀生》的结局也是这样的。牛结实不是生理上死亡的,而是心死了。当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对他避而远之,都认为他有病,都设计让他自己认为自己有病,他不为别的,也会认为自己有病的,离死不远了。牛结实就是这样被人设计死的。

当然我们不能关注影片中牛结实的死,而应关注牛结实本人,他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镇里的每个人都恨他,想让他“消失”。说实话,我的生命中遇到过这样的人,男性,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特别喜欢欺负或者骚扰别人,当你试图还击或者遏制他的这些行为的时候,他反而很开心,显得很贱。他的生活就在每天上演的聊闲与反聊闲中度过,似乎很充实,与人斗其乐无穷,并不把别人的讨厌当成自己的孤独。不过当所有其他人都不和他玩,都不理他,他欺负别人别人也无所谓的时候,他才会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因为别人不和他玩了。这种情况,要么是其他人都长大了,要么是其他人忍无可忍,共同对付这家伙。不过我想说的是,牛结实这样的人,其实为其他的男性同胞树立了男子汉的榜样。就像在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里,北京巴学园里一个经产欺负别人的小男孩,最后也会被善良的老师教导成一个小领导者,因为这样的人自身充满了能量,不但能够激励自己,也能鼓舞别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反过来看牛结实,在长寿镇这么一个闭塞、安逸的小镇里,他一定证明不了自己,因为所有其他人想过的都是这么一种封闭、安稳的生活,除了他。他是镇里能量的源泉,他有无穷无尽的想法,他有无比结实的身体,他是镇里男性的化身。可以想见,如果他走出镇里,出去闯荡世界,或许能闯出一片天地;亦或者长寿镇受到外来的威胁,他一定是第一个起来带领大家反抗的领袖。只可惜他生活在平静的长寿镇,自己的能力无所发挥,自己的能量无所释放,只能与其他庸人玩了。

而到电影最后,牛结实被大家所唾弃,被大家骗得相信了自己身上的癌症,自己拖着棺材走出小镇的时候,他也完成了自己内心的救赎,将自己之前抢过的、骗过的都还给了他人,一个人独自离开了小镇。

终于看过《钢的琴》

优酷上有了免费的《钢的琴》,闲来无事断断续续给看了。话说这个电影前段时间还是放在院线里面收钱的,¥5的费用如果不交的话你只能看个开头的5分钟,完了就不能看啦。现在则是免费观看的,不过前面有一段讨厌的30秒广告,无痛人流啊什么的。你懂的,在中国你不能公开放避孕套的广告,而电视里满是无痛人流的广告,生命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而据ZZ说人流都是用大钳子把胎活活绞死……跑题了。说实话,电影本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不过也不差。看了那段著名的预告片之后,我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不过看后觉得也就这样,不是特别的出色,但总之还是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话说夫妻二人,女的跟卖假药的跑了,发达了;男的组了个小乐队,日子勉强过,抚养着女儿。女的回来要离婚,要把孩子带走,而女儿放出话说,谁给她钢琴就跟谁,男的遂纠集一帮狐朋狗友,在废弃的厂房里要打造一台钢的琴。故事挺好的,喜剧的效果怎么说呢,反正我是笑得不多,要说感人吧,也不那么感人,总之就是有点夹生了。其实这个故事确实适合拍喜剧,特别是还在东北拍的,口音上就有一种天生的逗乐效果,如果导演将喜剧的效果贯穿全片,而不是只在前半部分,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喜剧也是可以拍出感人的场面的。还有就是在讲故事方面,一段一段感觉上过渡的有些生硬,一场拍完了,黑了能有1-2秒钟,然后很突兀的就进入下一场了,如果中间加入一些喜剧的文字性的提示,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还有就是在人物刻画上,感觉刻画的不是很深刻。男主人公陈桂林应该算是有些领导天赋的吧,自己能组织个小乐队,还能把一群狐朋狗友忽悠过来一起造钢琴,能力还是很强的吧,可是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人为什么会这样。还有他的一些朋友,没有特写,没有特意的描述他的朋友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感觉黑社会老大好像很文静,给人很奇怪的感觉。而女主人公淑贤呢感觉是个刻有可无的角色,无外乎唱了几首歌,让秦海璐过了一把瘾,可是并没有对男主人公的心理造成什么十分深远的影响。而更扯的就是她和别人搞外遇这一出,个人感觉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倒不如让她离开大伙几天,让男主人公去找她,懂得她对自己的重要性。整体上感觉这个电影还是有欠缺的,不过对于如此小成本的(才100万吧)的影片,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期望导演张猛的下一部作品,希望同样是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附上优酷的链接:

又发了两张电影票

总觉得去电影院看电影就要看大片,剧情可以很烂,演技可以很差,但是效果一定要好,画面一定要给力,要不然对不起几十块钱的电影票。昨天公司又发了两张电影票,横店影城的,离学校和ZZ的所都很远,不过还是有冲动去看上一次。于是上网搜了搜最近在公映什么电影,发现排片最多的还是《变3》。我觉得看这个就跟便便一样,便一次会觉得很爽,有收获,不虚此行,等便两次就会觉得,哎呀,怎么还有便啊,是不是出什么问题啦,等到要便第三次的时候就会觉得妈呀,不要再便了,真的不想了,怎么会这样呢。虽说我们80后《变》系列情有独钟,可是也不能这么折腾我们口袋里的钱吧。再看看,发现有一个叫《魁拔》的动画片,说是国产动画的希望。看了网上流传的高仿日本原创动画《铁胆火车侠》的山寨《高铁侠》的观众早就不相信中国动画有什么希望了,倒是这个剧情介绍中的一句让人印象深刻,每隔333年,魁拔,这个恐怖的异常生物,便会在地界的灵山巨石阵诞生。这是多么生生不息的生物啊,为了自己的理想——被主人公消灭,为了自己的信念——每隔333年打一次酱油,它,勇敢的又走出了祭坛。这顿时让我想起了可爱的大反派灰太郎,真的是要嫁就嫁灰太狼啊。

其实想看的电影倒是有一部,《钢的琴》,就像有网友说的,单看预告就让人热泪盈眶。虽然没有3D的画面,但是在辽宁鞍山取景的落寞巨大工厂给人一种辽远的震撼,虽然没有激烈的打斗场面,但是那台用钢做出的钢琴就是最美的打动。影片反映的是国企改制的镇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东方鲁尔的不复存在。可能别人感受不到下岗的滋味,那是你一辈子献给了体制,可是体制却在你最需要的时刻抛弃了你,你最相信的东西突然不要你了,就像有一天上帝突然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说:哥们,兄弟我从来没存在过,别信了,回吧。

可是他吗的横店影城竟然没排片,竟然没排片,竟然没排片,没排片,没排片,没排片,排片,排片,排片,片,片,片……

重温《无间道》系列

最近中午吃完饭,就上优酷把《无间道》三部曲都给复习了一遍。以前看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一会跟着同学看了这部,一会又从电视上看了另外一部,本来就有些迷离的剧情被我这么一看就更不知所以然了。不过当时觉得这片子还真的很不错,将警匪两方互相卧底的两个人刻画的很生动。本来嘛,这部片子就是讲卧底的,但是从片中我们能看到卧底的艰辛,卧底10年以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心里想着“我是警察”但是还干着反社会的勾当。三部曲以一种打补丁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第一部讲述了陈永仁从当卧底到殉职的过程,第二部则集中刻画了倪家的覆亡和韩琛的崛起,顺便交代清楚了陈永仁前期的卧底生涯,第三部则揭开了陈永仁死后黎明饰演的杨警官联合大陆公安怎样揭开警队内鬼的过程。第二、第三部中出现的很多人物是在第一部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这些看似唐突出现的人物恰恰是剧情发展所需要的。

但是有一个细节处理没看明白,就是当陈永仁知道刘建明是内鬼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杨锦荣呢?他们两个之前就认识啊,很奇怪。找杨锦荣的话不是更方便一点,何必直接去跟刘建明PK呢。也许陈永仁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刘建明,而杨锦荣则可以帮助他恢复身份,所以他不怕刘建明删掉自己的档案。不晓得啊。

还记得吗

秒速5厘米

最近看了新海诚的两部动画长片《秒速五厘米》(2007)和《云之彼端 约定的地方》(2004)。新海诚的动画画面格外的华丽,光线感十分强烈,将光线和阴影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至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夜晚遥远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在电车里阳光忽明忽暗的射进来,在海边明亮的光线以及远方田野里的一切,都让迷失在城市生活中的我们同样迷失在对影片塑造环境的憧憬中。谁又能抵挡这美丽的风景呢?而架构在一切美丽表面之上的却是对人们年轻时梦想的深刻反思。

影片《秒速五厘米》分为三个部分,以时间为线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小建立的朦胧感情逐渐被现实磨灭的粉碎,期间穿插了对往昔的回忆。第一话《樱花抄》讲述因小学毕业而离别的远野贵树和筱原明里两人,通过写信维系着对彼此的思念,终于有一天决定在车站相见。影片感人至深,让人联想到自己曾经的初恋,那段美好的日子,那些逝去的青春。第二话《宇航员》以另外一个女孩子的视角,描述了男主人公桂树孤独的生活,他那心事重重的表情,似乎思念着过往的人和事。而女孩子终究没有表达自己对贵树的爱慕之情。第三话《秒速五厘米》讲述大学已毕业的男女主人公,各自被生活所累,虽然依稀向往着曾经的梦想,却终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让人惋惜不已。两个人各有各的生活,没有交集,影片通过两人交错的生活,表现了主人公虽然长大成人,却也失去了很多幼年时的美好。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影片《云之彼端 约定的地方》却为虚构的场景。在日本战后被分割统治的另一个世界里,位于联盟统治的虾夷(北海道)开始兴建神秘巨塔,而在美国占领的本州,建设塔的真正目的却无人能知。两个少年藤泽浩记和白川拓却也对塔有着自己的憧憬,那就是组装自己的飞机飞跃津轻海峡。两个男孩对班上的女孩泽渡佐由理有着说不出的感情,三人相约去一探塔的究竟。但是,长大后三人分开,佐由理转学去了东京,两名少年也放弃了对飞机的制造。三人的再次联系也因为塔的存在和它那巨大的力量。影片虽然塑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塔状物,让人觉得沉重,却并没有给人喘不过气的压迫感;相反,塔的存在反而给人一种希望,希望有一天找到塔存在的真正原因。影片同样是讲述梦想,讲述年少时的约定,却以充满希望的结局结尾,而并不像《秒速五厘米》中那样如此现实的呈现出梦想的逐步湮灭。

看过新海诚的两部影片,片中主人公的梦想朴素、简单,可即使再简单的梦想,我们也有忘记的时候。就像筷子兄弟在《老男孩》中所唱的那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有时候,梦想就在我们不断苦苦追寻的过程中变成了遥远的过去。

还记得吗?

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