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愤怒的中国人-电影《十二公民》

电影《十二公民》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早就听说该电影翻拍自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影《十二奴汉》,但是并不理解原作中“怒”的含义。当然了,我也没有看过原作。最近看了中国翻拍版,终于稍许理解了原作电影名字中这“怒”的意义了。

翻拍版的背景设在政法大学,毕业补考的课程中,需要家长来参与模拟陪审团。于是12位不懂得英美法系为何物以及陪审团义务的公民被纠集在一起,给观众们上演了一出法制课。其实电影的核心让大家理解的就是刑事案件的无罪推定原则,首先犯罪嫌疑人被假定是无罪的,检方需要给出足够的证据来让陪审团相信,犯罪嫌疑人的无罪假设是错误的,而且要让12位陪审团成员一致同意。如果有哪怕一位陪审团成员不同意,就是电影里的8号陪审员,职业是检察官,那么就要继续讨论。电影中的物证和证人证词对犯罪嫌疑人都是不利的,但是经过8号陪审员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得所有陪审团成员相信,物证是不足的,证人的证词是有误差的甚至是不合理的,终于得出了无罪的判定。电影中的辩论是激烈的,是最出彩的地方。当所有人都有预设观点的情况下,都有对犯罪嫌疑人的道德批判的前提下,想扭转他们的想法是很难的。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特定的职业,都有自己对犯罪嫌疑人的观点。比如说那位老人,自己的亲人因为57年反右而牵连,黑道大哥曾因为误判而白白关进监狱,政法大学的保安遇到的是地域歧视,土豪遇到的是阶级或者说是他人仇富的想法,等等等等。最精彩的是最后那位改变自己想法的出租车司机。因为自己强烈的传统思维,一直认定了犯罪嫌疑人有罪,不顾别人任何的推理和论证。影片中每个人都是愤怒的,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讨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撕逼。但是我们应该欣赏这种撕逼,没有这种吵架一样的争论,我们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对犯罪嫌疑人的有罪推定也很难消除。总之,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特别是在现今这个时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