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哪看到推荐这本书的了,从图书馆的总书库里把它借来的时候,已经斑驳不堪,是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的旧书。不过旧书也能给人新的启发,特别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的鸦片战争。其实说到鸦片战争,已经不能给我们什么特别的启发了,无非是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可是当我们通过本书审视整场战争的进程,洞悉战争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的时候,已经不能单纯用启发来形容了。
无疑,鸦片战争始于禁烟。在我们印象中,好像禁烟是林则徐的专长。其实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禁烟是大势所趋,烟货不但摧残民众的身体,更让整个国家的经济面临巨大的危险。所以各地官员无不以禁烟来向道光帝表明自己的才能与忠心。当然,禁烟必然遭到英国人的强烈反弹,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是自然的选择。于是乎清廷就面临着“主剿”还是“主抚”的两难选择,其实就是战争还是媾和。道光帝根据时局的变化也在两者上多有游移。到最后,实力摆在那里,英军势如破竹,无论在武器装备上,战略战术上,单兵素质上,甚至在局部人数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失败是必然的,因此,后来在南京签订条约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战争的起因经过简单如此。但是背后的问题却很多。首先看到的就是各地官员的谎报军情。这在鸦片战争的各个时期都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虽然当时信息的传播十分不便,道光帝获得情报的唯一途径就是当事官员的奏折,但是这也不能成为各地官员谎报军情的理由。虽有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可某些扯谎的想象力也过于丰富了。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清朝官员很多其实考虑的不是实事求是的汇报战场上所发生的,而是尽力表现自己有多行,不考虑社稷安危,而只考虑自己的乌纱帽。可见科举制度所培养的各级官员的道德弊端。这跟现如今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何其相似,我们究竟选拔的是一群有服务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还是精挑细选了一些智商不错,文章写得颇好,可也更会溜须拍马的官员呢。另一点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很多当初“主剿”的官员在见到敌军强大的实力后纷纷改为“主抚”。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何种行为是“卖国”,什么样的人算“汉奸”。以当时的背景,当各地封疆大吏看到英国的船坚炮利根本无法打赢时,避战求和,避免无谓的伤亡是否是一种最明智的解决方案呢?作出选择的这些人是否就应是所谓的“汉奸”呢?难道指挥自己的将士白白去送死的人就不是“汉奸”而是“英雄”吗?这些都值得商榷。文章的最后,作者茅海建提出了对这场战争的反思,虽然我们打输了,割地了,赔款了,签了不平等条约,可是我们并没有吸取一点点教训,特别是统治阶层。于是我们一遍遍重复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签了一个又一个割地赔款的条约。作者比较了同样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日本,人家反思了,进步了,于是有了明治维新,国家富强了。可我们呢?我觉得应该说我们文化的惯性是很大的,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留下的烙印是极深的,等到我们觉醒的时候是否已经来得太晚了。
战后14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战后52年,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
战后86年,1928年,中英两国政府又在南京签订条约,取消协定关税。
战后101年,1943年,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签订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军舰自由进入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权利。
战后142年,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联合声明。
战后155年,1997年,中国正式收回香港领土主权。
而我们真的觉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