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校园里,经常能发现树上贴满了各省各市各县的老乡会宣传。而且我也总结出一个规律,凡是离南京较近的江苏、浙江老乡会都是以县一级为单位,稍远一点如广东、湖南的以地级市为单位,再远一点的如新疆已省一级为单位,最崩溃的就是我们辽、吉、黑三省,人口稀少不说地理位置还比较偏,来南农上学的就少之又少,去年我看到了史上最强的“东北老乡会”,好家伙,涵盖三省,辐射面之广让人叹为观止。可能各省有各省的特色,我们东北有东北的特色,口音都差不多,饮食习惯乃至气候条件都与别处不同,而且据说90%是山东移民后裔,造就了东三省独特的人文氛围。好吧,在这里我就不吹了。主题是谈老乡会。
反正我是从来没参加过老乡会,记得大学同学老康曾经说过,感觉老乡会就是没啥共同点的人硬找出“老乡”这个共同点,然后强拉在一起。我深感同意。我一直觉得大学就是看到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文化,他们的口音,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当然啦,带点特产就更好了)。既然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的人交流,为什么还在乎老乡不老乡的呢?我是从来没去过那个超级老乡会,听说场景也令人极其尴尬,最后不欢而散。也有可能老乡会就是扮演了交友会这种功能也未可知,曾经看到大学里的恋情属老乡之间的恋情成功率最高。
P.S. 西祠南农试验田上沈水鲶鱼的漫画《特产的故事》
记得大一下学期一开学,寝室里的桌上堆满了各种土特产,都是同学们抱着想让大家尝尝家乡美食的心情不远万里背过来的,那一次我好像没带啥,大快朵颐之后,心里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沈阳的小吃倒是不少,作为吃货我朗朗上口,但都是些个熟食,挺不好带的。。
接下来的几次开学,我带过南果梨、榛子、不老林运动糖、还有一种叫“姑娘儿”的水果,也是有样学样的挨个寝室派发,看着这些我从小吃到大的食物,来自南方的同学压根儿都没见过,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有一次,我和班上的云南MM同时带了牛板筋,华丽丽的撞车鸟,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牛板筋到底是哪家的特产。。
关于家乡特产的问题,我像个唐僧一样年年问,终于把俺娘给问毛了,不过好在那时本科也即将毕业,等到读研后,硕士班的同学也不流行交换特产了,于是我就没再用这个问题骚扰她啦~~
现在逛三号门外的零食店,发现货架上摆满了全国各地的土特小吃,吃过没吃过的一应俱全,突然觉得大家当年背来背去的好辛苦啊,如果早有这种店直接买来分分就好了。。但是店里卖的味道一定没有以前同学们从家里带过来的好!不过呢,别说特产了,就连当年为我们带特产的人儿都已经分散到祖国各地,想见一面都难啦~
学校里新进的很多青涩小面孔,他们也会重复我们昨天的故事吧,真是让人羡慕又怀念。。。